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37部分,官居一品,一半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女,從宣武門離開北京城。那一天,北京城裡萬人空巷,不只是滿朝文武,京城百姓也扶老攜幼,出城相送……
第八九七章 天津(上)
為了表彰沈默這些年來的不世之功,萬曆皇帝指示內閣,按最高標準安排首輔南歸的歸程。五月二十七日動身那天,百官到宣武門班送,萬曆雖然沒有親至,但也派司禮監秉筆張鯨,作為天子代表,隨同沈默南歸致祭。還親自詔遣武驤將軍朱應楨率領一千御林軍沿途蹕護。
這規格簡直與帝王無異,沈默極力上書辭謝,但一切都是來自萬曆皇帝的旨意,也只能接受了。不過沈默也不是完全逆來順受,他以大隊伍太慢為由,要甩開儀仗,自己先走一步。
張鯨和朱應楨自然不肯答應,沈默也沒指望他們能答應,便退一步說,那讓我的家眷先行,大隊伍慢慢吞吞的,對祖先不敬。他雖然致仕了,但多年積威仍在,張鯨和朱應楨只好撥出一百人馬,護送沈閣老的家人先走。
但是三娘子卻非要留下來陪著他,殷夫人知道她武藝高強,人又機敏,可以照顧沈默,而不成為拖累,於是便不顧沈默反對,將她留下了。
浩浩蕩蕩的隊伍行進在平坦的官道上,沈默乘坐的馬車,幾乎感覺不到顛簸,他憑軾而立,回望著漸漸遠去的魏闕,眼裡浮現的,卻是二十五年來的一幕幕,浮沉悲歡、光榮恥辱,高尚卑微,自己一切的一切,都與這座城市,深深地糾結在一起……
三娘子立在他的身邊,目光復雜的看著同一地方,良久問道:“我們還能回來麼?”
“怎麼,你還沒在這鳥籠裡待夠?”沈默從看看她,冷峻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當然待夠了,整日裡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跟坐牢有啥區別?”三娘子輕拂額髮,絕美的面龐浮現出一絲決然道:“但不征服這座城市,怎麼為我那老公公報仇?”
“……”沈默沉默良久,才緩緩點頭道:“會回來的……”
極目遠眺,北京城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因為大運河水位降低,航船不通,因此護送的隊伍決定走海路返回江南,於是離開北京城後,隊伍便往天津出發。
天津,因成祖皇帝發兵得天下的起點而得名,因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一直不屬於地方行政管轄,而是設立衛所,施行軍事管制。隨後二百年裡,它一直是作為畿輔門戶和漕糧轉運站而存在並發展起來的,其主要職能是從軍事和交通等方面為首都北京服務,而不在於去發展什麼自身的經濟。
因此,哪怕東南的商品經濟大盛,這裡也在很長時間沒有什麼變化。嘉靖四十三年,沈默奉命南下,曾經在天津乘船,當時所見的情形,還與國朝初期沒有什麼不同。對此沈默曾經十分詫異,並進行了一番調研。在調研報告中,他這樣忠實的記錄道:
‘地非通衢,故無富商大賈,若粟米則糴於關東口外,綢緞則來自蘇、杭、京師,土著多而客民少。雖城堡各有集市,集市各有定期,日出而聚,日昃而散,所易者不過棉布、魚鹽,以供邑人之用。’
他把天津沒有興起的原因,歸結為四個字‘地非通衢’,但實際上天津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開啟地圖就會發現,這裡是南接北連、東出西進的水陸交通樞紐:以京杭大運河和海河為框架,向北可通往東北和蒙古,向西借陸路可達陝、甘、青、藏,東出渤海與沿海各地相連,交通十分方便,怎麼會‘地非通衢’呢?
其實這不足為奇,地理位置再優越,還需要用得上才行。本朝南北間物資運輸是靠漕運的,而天津雖然比鄰大運河,無奈其與通州的距離太近了,如果作為運河沿岸城市,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只有當海運興起,它的重要地位才會凸顯出來。海運比漕運的優越性是全方位的,且在元朝便是南糧北調的主要轉運方式,本朝之所有沒有延續元朝的方式,絕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完全處於政治因素,才施行‘片板不下海’的海禁政策,這讓天津如明珠蒙塵無人喝彩,冷冷清清了將近二百年。
隨著國家的長久太平,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與漕運的低效率和不可靠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廢除漕運,恢復海運的呼聲愈發高漲。然而百多年的時間,已經使漕運不再單純的是一種運輸方式,而變成一個巨大的畸形的利益體。百萬漕丁及其家庭、運河相關的諸多官府,以及那些因為運河而致富的大戶巨賈,都在拼命反對海運,這也讓天津的振興之路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
沈默對振興工商從來不遺餘力,既然認識到癥結所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