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草根皇帝:布衣劉邦,知恩報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無法知曉雍齒的活動細節。

然而又是這個曾犯有“叛逆”罪的雍齒,在消失了近8年之後,於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史記》竟又讓其名字突然出現在漢王朝封賞的功臣名單中。還說是:“急先封雍齒。”且僅提及名字而已。更恰似一團迷霧,使本來視“雍齒降魏”事件為一“疑案”的讀者再次陷入困惑,大家不禁會對漢皇室“封侯雍齒”的做法提出種種疑問。相信深入探索解密該疑案內幕,應能成為關心秦漢歷史的人們的熱門話題。

1。“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的背景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劉邦先封雍齒的歷史背景。據《史記》載:大漢王朝建立伊始,百廢待興,人心思治,穩定政局修復經濟的壓力十分嚴峻。

然而對高祖皇帝來說,最緊迫的壓力還不在於此,而是如何安撫那一批在起義之初便跟定自己衝鋒陷陣,戰績卓著的功臣。這些人整日仰望權貴齊天的漢家皇帝,內心難以平衡。他們在焦急地觀察著朝廷動向,翹首以待與昔日的平民兄弟劉邦分享勝利果實。蕭何、曹參等已經封侯,他們已飢不可耐,甚至在朝堂上發牢騷,下朝後則交流串聯。其活動已對新皇朝構成了潛在危脅。如何妥善地對這批功臣進行嘉獎,並儘量減少後患,是漢王室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其實,古往今來新舊朝更替之時,每一個奪取政權的開國之君在立國之初都會面臨如此問題。這裡只是司馬遷為後世留下的漢王朝處理此類棘手問題的一個範例。《留侯世家》便較翔實地記載了劉邦穩妥解決這一危機的全過程:

上(高祖)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複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

上述記載是說:漢高祖已封賞二十多位大功臣,其餘的則互相爭功,私下交頭接耳,卻被劉邦發現。他便問:“這些人在說什麼?”

留侯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在商量謀反呢!”

劉邦一聽頓時警覺:“天下安定了,為什麼還要謀反?”

張良說:“陛下來自平民,這些人跟你一道打天下,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已封的功臣像蕭何、曹參都是你的老鄉和親信,而你所殺的都是平生所怨恨者。軍吏雖然在統計大家的功勞,但天下土地就那麼多,這些人便擔心不可能全部封賞,還擔心平時犯的過失若被抓住,可能還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在商量謀反呢!”

張良如是添油加醋的目的,現在是無法考證了,但經過張良這麼一咋呼,劉邦果真犯起愁來,便向張良討教解決矛盾的辦法。於是,張良認真地問:“皇上平生最憎恨誰,而此人又是為群臣所知曉的?”

劉邦說道:“雍齒與我原先就有隔閡,還經常侮辱我,弄得我當眾下不了臺,我早想殺掉他,無奈他立功太多,所以不忍心。”

張良便說:“你就先封他為侯,以告示群臣。大家見雍齒這種人都能封侯,便會堅定忠於大漢的信心。”

接下來丞相、御史便按高祖旨意定功行封,並宴請功臣。群臣皆喜出望外。

3。劉邦的無奈與張良的才智

這便是發生在漢初政壇上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表面看,主要涉及劉邦封賞雍齒等大臣之事,然而故事中劉邦與張良更像是在演雙簧,受封人雍齒倒像是個局外人,看不到他的身影,也聽不到他的一句話,只是因為封賞功臣遇到了麻煩才想到了他。故事中劉邦與雍齒和張良之三角關係混混沌沌,讓人讀不懂,其中的疑點是很明顯的:

這裡,功臣們只是竊竊交談,一向為人尊重的張良,何以便在皇上面前妄言他們在商議謀反?所以,此事件本身及張良之所為,常常被後人質疑。清代著名史家梁玉繩先生在其著作《史記志疑》一書中,作了深入探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報告,那個自戀狂轉型成了金絲雀

縈桉

(家柯同人)[家柯]夜色之後

交通工具類:滄海一葉舟

美人記

鼕鼕

超能倖存者

使勁兒

[柯南]今夜星光熠熠

上等黑桃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