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精神現象學,鼕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形式出現。因此對意識來說,它的意志無疑地是一種普遍的和自在地存在著的意志,但是它自己本身不是這種自在存在。放棄它自己的個別的意志,在它看來,本質上還不是普遍意志之積極的環節。同樣它對財產和享受的放棄也只有相同的消極的意義,並且那對它成為中介者的普遍的東西,在它看來,也不是它自己特有的行動。這種客觀存在和自為存在的統一雖說是包含在行動的概念之內,並且因而也將成為意識的本質和物件,——但是由於意識沒有把這個統一認作它的行動的概念,所以這個統一也沒有成為意識的物件——直接地或透過它本身。它反而讓那起中介作用的服務員說出它這種本身還搖動著的確信,即確信:它的苦惱自在地正是它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的苦惱在它的行動中自在地會帶來自我滿足的行動或幸福的享受,同樣它的貧乏可憐的行動也自在地是它的反面,亦即絕對的行動,並且確信,按照概念來說,一個行為只有當它是某種個別的行動時一般講來才是真正的行動。
但是就苦惱意識自身來說,行動和它的實際行動仍然是貧乏而無意義的,它的享受仍然是一種痛苦,並且對這些情況加以揚棄,就其積極意義來說,仍然是達不到的彼岸。
但是在這個物件裡,在它看來,作為這種個別意識的它的行動和存在,是自在的存在和行動,於是對它說來就出現了理性這一觀念,出現了意識確信在它的個別性裡它就是絕對自在的存在,或者它就是一切實在這一觀念。
《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著 賀麟等譯
第五章 理性的確定性與真理性 導言
當意識獲得了個別的意識自身即是絕對的本質這樣的思想時,意識便返回到了它自身。對於苦惱的意識來說,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但是這個意識的運動已經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這樣的變化:它將充分發展了的個別性,或者說,將現實的意識這個個別性,當作它自己的否定物,即當作和它對立的極端;或者說,它將自己的自為的存在發揮出來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並且,就在它的這個運動中,意識也自覺它與這個共相或普遍的東西已形成了統一,這個統一在我們看來,不再落於意識以外,因為被揚棄了的個別的意識就是這個普遍的東西,同時,因為意識既然保持自己於它的這個否定性之中,這個統一對意識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質,意識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絕對分立的兩極端的推論過程裡表現為中項的那個東西,它對不變的意識表示個別的意識已經否定了自己,而對個別的意識則表示不變的意識已不再是它的一個極端,而已與它和解為一。
這個中項就是直接認知兩極端並聯系兩極端的統一,它對意識因而對自己所表述的關於兩極端的統一的意識,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這個確定性。
'Ⅰ.唯心主義'
自我意識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對於他物'或對方'的否定態度就轉化而為一種肯定態度。在過去,自我意識一向所關涉的僅是它的獨立和自由,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犧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實在性為代價,將這兩者都當作它自己的本質的否定物。但是,現在作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證,它就感覺到自己與它們之間有了和平,能夠容忍它們;因為它現在確知它自己即是實在,或者說,它確知一切實在不是別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維自身直接就是實在;因而它對待實在的態度就是唯心主義對待實在的態度。當它採取這種態度以後,彷彿世界現在才第一次成了對於它的一個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瞭解這個世界;它對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為,然後總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為自己取消世界,並將作為意識的它自身也一併取消——將關於世界即本質的意識以及關於世界的虛無性的意識,一併予以取消,予以否定。現在,在它的真理性喪失了墳墓,在它的實在性否定了它對自己的否定,而意識的個別性成了它自身的絕對本質以後,它才第一次發現世界是它自己的現實世界,它才對世界的持續存在感覺興趣,至於以前,它的興趣只在於世界的消失。因為世界的持續存在對於它來說現在成了它自己的真理性和現在性;它確知只在這裡才經驗到自己。
理性就是意識確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實在這個確定性;唯心主義正就是這樣地表述理性的概念的。作為理性而出現的意識直接地自身具有這種確定性,同樣地,唯心主義也直接地表述著這種確定性:我即是我,意思就是說,作為我的物件的“我”是唯一的物件,是意識到再沒有其他任何物件存在的物件,它即是一切實在與一切現在;它既不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