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精神現象學,鼕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般的自我意識裡的那種物件,也不是自由的自我意識裡的那種物件,前者只是一個空虛的一般物件,後者只是一個從其他還與它並存著的物件那裡退回自身的物件。但是自我意識不僅自為地是一切實在,而且自在地是一切實在,它之所以既是自為的又是自在的實在,是因為它變成了這個實在或更確切地說證明了自己是這樣的實在。它循著這個道路證明了自己:首先,作為自在的存在的他物,消失自己於意謂、知覺和知性的辯證運動之中;然後,僅為自我意識而存在的他物,為自我意識而消失自己於透過主奴意識的獨立、自由思想、懷疑的解除、分裂的意識的絕對解放鬥爭種種過程的一種運動之中。

於是有兩個方面先後出現,在一個方面中,本質或真理對於意識具有存在的規定性,在另一方面中,本質具有隻為意識而存在的規定性。但是這兩者歸結為一個真理,即:存在的或自在的東西只於它為意識而存在時存在,而那為意識而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自在的存在。達到了這個真理的意識是已經走過這條道路的,而當它直接地出現為理性時,它卻已經忘記這條道路,或者說,這個直接出現的理性只作為這個真理的確定性而出現。

它只保證它即是一切實在。但並不理解這個保證,因為那條被遺忘了的道路正就是對於直接表述了出來的這個保證或肯定的理解。同樣的,沒走過這條道路的人,儘管在具體的經驗中他自己也會作出此種肯定,而當他聽到這個'抽象的'單純形式下的肯定時是不能對它理解的。

因此,凡本身並不表述達取此種肯定的那條道路而只從這個肯定開始的那種唯心主義,也就是一個既不瞭解自己又不能使自己為別人所理解的單純的保證而已。它所表述出來的是一個直接的確定性,與這一個直接確定性對立著的還有其他的只在那條證明道路上才自己消失掉的直接確定性。因而除了那個確定性的保證之外,還有其他確定性的保證也同樣有權要求自己與它並存。理性的基礎在於各個意識的自我意識:我即是我,我的物件和本質就是我;沒有哪一個意識將會否認理性有這個真理性。但是既然它憑藉這個根據而承認這一個真理性,它也就承認其他確定性的真理性,即是說,它也承認:對我有他物存在;我以外的他物是我的物件或本質,或者說,我之所以是我自己的物件和本質,只因為我從他物一般中將我撤回而作為一個實在出現於他物一般之旁。——只有理性超脫這個對立的確定性而作為一種反思出現的時候,它的自我肯定才不僅僅是確定性和保證,而是真理;才不是與其他真理並存的,而是唯一的真理。真理的直接出現乃是它的現成的存在的抽象,而此現成存在的本質和自在存在,則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即是說,是它的形成的存在的形成運動。——意識將以不同的方式決定它自己與他物或其物件之間的關係,其決定全看它正處於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意識著它自身的世界精神的哪一階段上。在每個階段上,世界精神怎樣直接發現和決定它自己和它的物件,或世界精神怎樣自為地存在著,視它已經成為了什麼或它已經自在地是什麼而定。

'Ⅱ.範疇'

理性就是確知自己即一切實在這個確定性。但是這種自在或這種實在,還完全是一個一般的東西,還是實在的純粹抽象。

它是自在的自我意識所自為地成為的第一個肯定性,所以自我只是存在物的純粹本質性或單純範疇。範疇本來的意義是指存在物的本質性,但並不確定是一般存在物的還是與意識相對的存在物的本質性,而現在則成了只作為思維著的現實的那種存在物的本質性或單純統一;或者說,範疇意味著:存在與自我意識就是同一個東西;而所謂同一個東西,並不是比較地相同,而是就其本身說根本是一個東西。只有壞的、片面的唯心主義才重新將這個統一作為意識擺在一邊,而另將一個自在擺在另一邊與它對立起來。——但是這個範疇,即這個自我意識與存在的單純的統一,現在在其自身就有差別,因為範疇的本質正就在於:它於他物中或絕對差別中直接與自身相同。因此,差別是存在的,但又是完全透明的,它同時是一個差別而又不是一個差別。它呈現為範疇的一種眾多性。唯心主義將自我意識的單純統一表述為一切實在,並直接將它作成本質,而沒有先將它當作絕對否定的東西來理解(唯有這個絕對否定的東西自身才具有否定性、規定性或差別),如果說這是不可理解的,那麼更不可理解的則是唯心主義認為範疇的諸區別或諸類屬存在於範疇之中的論點。它的這個'關於範疇'一般的保證,如同關於任何某幾種範疇的保證一樣,是一個新的保證,但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