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精神現象學,鼕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精神現象學》的序言就有人認作黑格爾全哲學體系的宣言。這篇序言寫於《精神現象學》全稿完成後兩三個月,總結了精神現象學的觀點和方法並啟示了當時業已在望的邏輯學的觀點和方法。
譬如,思維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概念的自身運動和“真理按照它的本性是自己運動的”等邏輯學中的觀點,都在《精神現象學》序言中明確提出。
大家都承認《精神現象學》已經包含有作為《哲學全書》的一個環節的“精神哲學”的主要輪廓。即由主觀精神發展到客觀精神、絕對精神的三大階段。差別在於“精神現象學”是先於邏輯學作為導至邏輯學的導言,而“精神哲學”則後於邏輯學,是作為“應用邏輯學”而出現的。“精神現象學”貫穿著歷史事實,而“精神哲學”則與歷史發展較少聯絡。
很多人(包括費爾巴哈及海謀)都說“精神現象學”與自然哲學無關。但是仔細摸索內容,就可看出,黑格爾在開首談感性確定性時就接觸到“這裡”和“這時”等空間和時間範疇。在論“知性”一節裡,又談到物質、運動、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內在核心等問題。在“觀察的理性”一題下,黑格爾費了很長篇幅討論到生理學、生物學把自然當作有機整體的觀點,並曾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相面學和頭蓋骨學。
而且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原理,也曾在序言中鮮明地提出來,並應用來說明精神現象的轉化過程。
在討論“理性”,特別是“精神”部分時,結合到歷史發展,涉及許多道德倫理問題和由希臘、羅馬到近代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法國革命的世界史問題,因此可以說是他後來的“法哲學”和“歷史哲學”的誕生地或泉源。所不同的,道德倫理和歷史事變在“精神現象學”中是作為在發展過程中意識形態來處理,被當作達到哲學或邏輯學的前提,而在“法哲學”和“歷史哲學”中就是作為邏輯學的應用和“補充”(馬克思語)。
《精神現象學》在美學上受到德國當時浪漫文藝思潮的感染和浸潤,復超出了美學上的浪漫主義。對某些意識形態的分析批評都是以當時一些重要文學名著為根據的。很多地方表現了歌德、席勒對他的影響。當討論到希臘的倫理世界時,黑格爾首次提出悲劇起於片面性倫理觀念的衝突的理論並接觸到希臘悲劇中的“命運”問題。於討論“道德”時,黑格爾論述了“美的靈魂”這一意識形態,而“美的靈魂”這一理想則是出於席勒。他這時雖還沒有提出認藝術為絕對精神的一個環節的看法,但當他談到藝術的宗教時,區分出抽象的藝術品、有生命的藝術品和精神的藝術品,和他後來在“藝術哲學”中,把藝術的發展分為象徵的藝術、古典的藝術、浪漫的藝術三個階段有密切聯絡。可以簡單說,《精神現象學》有許多地方體現了黑格爾很深的文學藝術修養,表現了許多文學家對他的影響,而且《精神現象學》中某些描寫典型的意識形態的篇章還饒有文學趣味的。
最後,須指出的就是《精神現象學》涉及宗教的地方很多。著名的論“苦惱意識”的章節是對中世紀出世的宗教意識形態以及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意識基礎的深刻的分析批判。第七章專論“宗教”一章,其輪廓分為自然宗教、藝術的宗教和天啟的宗教與黑格爾死後出版的《宗教哲學演講錄》中所提出的宗教發展三個階段:1.自然宗教;2.精神的個體性的宗教[藝術的宗教列為其中的一個環節];3.絕對宗教(即天啟宗教)是大致相同的。
根據以上這些材料看來,《精神現象學》實在可以說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和哲學著作的源泉或誕生地。這就是說,他整個哲學體系的重要的萌芽思想和基本綱領大都可以在《精神現象學》中找到。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基本上同意海謀如下的一些說法:“看來精神現象學同時包含體系的一切部分。”“黑格爾的體系後來發揮成為許多環節的全體只是包含在現象學中的東西之展開與完成”。同時,我也大體上同意新近一位英國資產階級黑格爾研究者芬德烈(J.N.�Eindlay)所說的話:“研究精神現象學的主要報酬在於看出:黑格爾以後體系的每一個概念和原則沒有不是在精神現象學中可以找得到的,而且常常是在更透徹、更有啟發性的形式中找到”。這表明《精神現象學》內容很豐富,有啟發性,可以引導人進一步鑽研他的其他著作。同時也就由於許多線索的思想湧現並擠緊在一本書裡,但還沒有達到體系成熟、概念嚴密明確的境地,因此表現出文字生硬晦澀、各個階段和意識形態的過渡和聯絡常常顯得武斷勉強種種缺點。
最後還須指出,精神現象學之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