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二十三章 勝利者才有的特權,重生在好萊塢,白色十三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思維,這又是一個怎麼打也不死能夠橫掃所有戰爭片的超級英雄。

可是幾分鐘後,拉風的獵人頭目就被伊拉克人一槍狙中心臟掛掉,也再次向觀眾展示了戰爭的殘酷。

接著的醫官之死中,詹姆斯所屬部隊裡的心理醫官,要出去給予拆彈小組實際上的幫助,於是他找到正要出勤的詹姆斯小組,要求一起出任務。

結果很不幸,一枚土質炸彈要了上校的命。

還是那句話,面對戰爭,官銜和職務不是死神放過你的標誌,上校炸死後,一個士兵衝過去,痛苦的喊著,“我剛才還在教他怎麼用電臺……”

人命說沒就沒了,哪怕上一分鐘還在一起吹牛。

娜塔莉就用鏡頭這麼冰冷無情的告訴觀眾——戰爭,就是這樣!

在‘貝克漢姆’之死中,其中詹姆斯完全認錯了販賣dvd的‘貝克漢姆’,他以為他比別的美國人更瞭解伊拉克人,能和伊拉克人交上朋友,其實到頭來他跟其他美國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們連伊拉克人誰是誰都分不清,哪怕是同他朝夕相處的伊拉克人。

美國人看伊拉克人,伊拉克人看美國人,西方人看東方人,東方人看西方人,其實大家眼裡,對方種族的人都是一個樣,難以分得清楚,這就是隔閡,這種跨越種族的隔閡,就像是信仰和意識形態之爭一樣,永遠不會消失。

在這裡,娜塔莉明顯改過劇本,透過詹姆斯說出的——美國人不知道伊拉克人想要什麼,伊拉克人也不屑於讓美國人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恐怕就是對這種情況極好的寫照。

戰爭之下,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弱者,雖然‘貝克漢姆’還活著,但躺在那裡充做屍體炸彈的孩子卻是真實的。

整部影片雖然偏向於寫實平淡,但也有例如“人體炸彈”之死這樣的小高.潮。

一個伊拉克人主動向美軍巡邏隊求助,說身上被綁上了炸彈,但他不想做“人體炸彈”,央求美軍拯救他。

這是一個定時炸彈,留給詹姆斯的時間只有兩分鐘,詹姆斯爭分奪秒的拆彈,按照全世界電影的慣有模式,詹姆斯必然會在最後一秒剪斷紅線或者藍線救下伊拉克平民,然後出現軍民大聯歡的局面。

然而,時間沒有走到最後,詹姆斯也沒有選擇紅線還是藍線,就放棄了拆彈,伊拉克人被炸成粉末,詹姆斯在逃離過程中被氣浪掀翻在地,娜塔莉再次用殘酷的結局粉碎了觀眾的奢望,這就是戰爭,戰爭不是拍電影。

這種情況粉碎的不僅僅是觀眾的希望,還有影片的票房,這樣冷冰冰的電影能夠大賣那才奇怪。

全世界歡迎美國大兵的情況沒有出現,詹姆斯撤離時,伊拉克的孩子們跟著悍馬吉普狂扔石頭,而詹姆斯無法適應回國後的生活,重返了伊拉克戰場。

這兩個片段的交相呼應,戰爭已經成了不可破解的魔咒,不但讓人無法抗拒,更讓人無法逃離。

在伊拉克後代心中,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在以後的歲月裡隨時發芽開花結果,而美國大兵已經深陷戰爭而無法適應正常的和平生活,彷彿戰爭成了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

雙方都是犧牲者,沒有強弱之分,都被一個叫“戰爭”的魔咒驅使著……

作為導演,娜塔莉沒有在電影中直接對戰爭做道德判斷,沒有透過戰爭場面的殘酷來喚起觀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也沒有製造戲劇性場面來諷刺美國發動戰爭的原因。

當然,她更不會“站在”伊拉克的立場上以他們的觀點來看待眼前這場戰爭。

娜塔莉極好的把握住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影片所有的反思,都是站在了美利堅的立場上,都是基於美國是伊拉克戰爭的勝利者這一最基本的條件。

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樣,對戰爭反思,那是勝利者才有的特權。

當戰爭可以獲得巨大利益時,他們無畏進攻;當戰爭的正義性存疑時,他們仍然不會放棄……

從某些方面來說,《拆彈部隊》完全繼承了好萊塢戰爭反思電影的優良傳統,完全符合現今的社會政治形勢,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需要,也符合總要在政治上表態的奧斯卡的要求。(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基建文大結局之後

邈邈一黍

當東北妹子穿書被迫當綠茶

卿本顏

邪皇妖后:極品腹黑煉藥師

素素

目標是軟糯學妹

略小鹿

愛情公寓裡的普通一兵

諸葛大力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