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三國風雲人物正解,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激烈鏖戰的間隙,以少量兵力襲取了荊州等地。孫權雖有一肚子的怨氣,卻還不得公開加兵爭奪。這時,孫權謀士顧雍建議: “為今之計,莫若使人赴許都,表劉備為荊州牧,曹操知之,則懼而不敢加兵於東南,且使劉備不恨於主公,然後使心腹用反間之計,令曹、劉相攻,吾乘隙而圖之。”孫權採納了這個建議,這就把矛盾移到了曹操與劉備之間。曹操接到孫權的表奏後,以丞相身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當時二地為劉備所佔,這樣,曹操又把矛盾踢給了孫權和劉備,讓他們雙方互相吞併。矛盾被推了一個圈子,結果又回到了孫、劉之間,劉備無奈,最後只好答應奪得西川后歸還荊州。三個集團都想爭奪利益,但都不想出兵動武、消耗自己,他們企圖以其他兩方的爭鬥消耗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們不妨再看看在後來一段時期內三方的決策較量。第一次,孫、劉結為唇齒,曹操耿耿於懷,他手下謀士陳群建議,讓操率大兵攻江南,他料到孫權受到威脅,必然求救於劉備,而劉備正有心攻西川,勢必無心援救孫權,這樣,孫權無力取勝,必然丟失江東,而操奪取江東後,可一鼓平定荊州,進而平定天下。操採納了這個建議,率三十萬大軍,會合肥之眾,向孫權進攻。孫權果然向劉備求救,孔明作出全新的考慮,他既沒有如陳群所料拒絕援助孫權,又沒有出兵援助孫權以消耗自己,而是讓劉備致書於馬超,以給馬騰報仇、興復漢室為名,讓馬超興兵入關。當馬超率三十萬西涼兵馬殺奔長安時,操只好放棄了南征計劃,親自引兵拒敵。第二次,曹操初得漢中後,益州震動,人們料操必然乘勝攻取西川,時劉備初得益州,人心未歸,能否抵禦曹操把握實在不大。最後,他採納了孔明的建議,將長沙、江夏、桂陽三郡歸還東吳,讓東吳出兵合肥,以牽制曹操,並答應奪取漢中後歸還荊州全土。孫權遂統帥大軍徵合肥,一時緩解了益州的危急。第三次,劉備奪取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后,曹操非常惱怒,但他未立即出兵相攻,派人去東吳約孫權攻荊州,聲言自己同時攻漢川,首尾夾攻劉備,答應破劉之後,共分疆土。孫權謀臣步騭認為這是曹操嫁禍於東吳,他建議派人去許都見曹操,令曹仁從旱路取荊州,吸引關羽領荊州之兵向北爭鋒,等荊州空虛時,東吳再派兵暗取。孫權依計照辦。最後,在關羽放鬆警惕、孔明又未派兵增援的情況下襲取了荊州。
下篇:《為誰喝彩 三國用人之道》
全域性觀與決策法
可見,在戰役、戰鬥的決策上,各集團的領導人總是儘量不直接動用武力,他們做決策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以自己的政治意圖為決策的最高目標;第二,設法消耗別人,最大限度地儲存自己。他們決策的基本方法是在各個集團的相互關係上大做文章,挑起其他集團間的矛盾,爭取自己的同盟軍。高明的領導人做決策時,善於在更大的爭奪圈中考慮問題,他們能利用這個爭奪圈中身處邊緣位置的軍事集團,巧妙地利用他們與自己敵人的矛盾,建立起大範圍的同盟關係對付自己的敵人。有哪一個集團的領導人對做出這種決策不持認真分析的態度,必然在複雜的爭鬥中使自己一方處處被動,為他人所算,因為這是一種才能和智慧的較量。
領導人在考慮作戰計劃時,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敢冒風險,善於做出風險決策。孔明在身邊無兵力時,面臨司馬懿的大舉進攻採用“空城計”,即是一次風險決策,這次決策成功地保護了自己,又為自己軍隊鄧艾像的撤退爭取了時間。這是一種防禦式的風險決策。司馬昭派兵滅蜀時,鄧艾率三萬精兵偷渡陰平小路,他鑿山開路,懸索搭橋,沿路還分兵留守險峻之處,幸得後主劉禪麻痺大意,撤掉了孔明生前安排留守險要之兵。鄧艾兵抵江油城,只剩兩千人。他不敢停留,一鼓奪取江油,又連下涪城、綿竹,取得了奪取成都的決定性勝利。鄧艾偷渡陰平時,有幾次都是軍士以氈裹身,從山上滾下,有進路而無退路,蜀兵若有百餘人守其險要,兵士將全被餓死,這種作戰計劃是一種進攻性的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在軍事鬥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防禦中,把握較大的風險決策實際上正是保守性決策,在進攻中,風險決策一旦成功,可以保證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就戰爭的全域性來講,它消耗少,費時短,功效大,決策人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孔明一出祁山時拒絕採納魏延關於兵出子午谷徑取長安的風險方案,他從大路進兵,損兵折將,耗費國力,屢不得手,這是他用兵的一次戰略性失誤,連司馬懿也不無遺憾地說: “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