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了西式的小姐樓,也立下了家族的牌樓。

當他們經營的絲綢從家門口的河道用小船運到上海,又從上海裝上大船沿長江入海的時候,故鄉的這些宅院,已成為他們來去匆匆的客棧了,甚至他們的後代,都沒能守住祖先的這份家業。曾經富可敵國的南潯絲商,在社會動盪的潮水中,成為一葉扁舟,但是他們建造的另一個精神家園卻存留到了今天。

在南潯古鎮,有一座歷經戰火和動盪的歲月而毫髮未損的建築——嘉業藏書樓。

劉家後人劉乘幹用22年時間,花費12萬兩白銀建起的江南最大藏書樓,上萬本宋、明、清刊本、刻本和地方誌儲存完好。

這些珍貴的藏本後來大多數被收藏在了中國的各大圖書館,一部分還留在南潯的藏書樓中。

江南古鎮河港交叉,臨水成街,造型各異的石拱橋把古鎮的水與路融為一體。

近20年來,在這些延續了千百年的古鎮瀕臨消失的最後時刻,是阮儀三這樣的學者奔走呼籲,是莊春地這樣的當地官員全力推動,還有更多像沈嘉允一樣成長在古鎮的民間保護者,使今天的人有機會看到江南古鎮珍貴的歷史,發現古鎮巨大的財富。

當舊日的江南古鎮成為今天長江下游文化景觀的時候,周莊每年的遊客量已經達到了200多萬人次。

面對每天6000人次的遊客量,周莊鎮政府邀請來了阮儀三教授,還請來鎮上的居民、商戶和遊客代表,商議能否透過適度開放夜遊來分散部分遊客。

對周莊人來說,20年來,周莊在長江三角洲的高速發展中儲存了下來,今日,在滾滾而來的人潮中周莊不應被湮沒。

江南古鎮是我們對故鄉,對長江不該消逝的見證。(編導:楊海莉/攝影:朱奕 陳林聰 何威)

。 想看書來

第三十集 時速上海(1)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所有的因果關係,都融化在新天地繽紛的光影中。

上海是位於長江最下游的百年都市,也是中國最早設立海關的城市之一。在海關大樓工作的魏雲寺,每週的二、四、六,都要爬上樓頂給大鐘上弦,從1993年至今從沒有間斷過。魏雲寺聽他的師傅說,過去給大鐘上弦全靠人工,每次要三四個人用手柄把重達兩噸的鐘錘絞起來,20世紀50年代改裝馬達以後,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

海關大樓一直是上海外灘的標誌性建築,海關大樓的鐘聲,從第一次敲響到現在,已經110多年了。鐘聲伴隨著上海人一個多世紀的生活和這座城市的變遷,黃浦江邊那些被喻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樓群,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海關鐘聲裡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有段珍貴的膠片讓我們看到了在世界電影誕生3年之後1898年的外灘,它是由發明了電影放映機的美國人愛迪生的公司拍攝的。

最早的江海北關建於1857年,1893年竣工的第二代江海北關大樓由英國人設計,已經帶有鐘樓。1927年,國民政府建造了第三代海關大樓,花2000兩白銀在英國製作的大鐘是當時的亞洲第一鍾,它的分針長米,4個鐘面直徑達米。

1949年以後,海關大樓仍然是上海海關的辦公地點。雖然大樓依舊,樓頂的大鐘卻幾經變故。當年大樓建好的時候,報時的前奏曲是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鐘聲”,文革期間,鐘面改成向日葵,前奏曲也換成“東方紅”。

在20年前《話說長江》拍攝的鏡頭裡,晨練的老人伴著鐘聲的節拍,動作整齊而緩慢,他們相近的著裝使外灘看上去一片藍灰色調,只有穿紅色運動衣的女孩格外醒目。

1984年,報時的前奏曲改回英國曲子,鐘面也恢復原貌。直到1997年香港迴歸,前奏曲再一次換成“東方紅”。

幾度更替的鐘聲裡,外灘建築的功能也在轉換。1923年建成的英國滙豐銀行大樓與海關大樓相鄰。1955年上海市政府遷入這裡,外灘開始成為上海的政治中心。

1995年,上海市政府搬到位於人民廣場的新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成為這座大樓的主人。據說當年大樓的造價相當於外灘所有建築造價總和的一半,被英國人稱為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間最華貴的建築。

浦東發展銀行工作人員:1996年,我們銀行買下了這座大樓。在1998年裝修的時候,工人爬到上面去,看到這個牆上有裂縫,輕輕一敲,裂縫下邊露出一些色彩很鮮豔的小塊。後來我們就叫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殤

泰達魔王

仕途沉浮

莊無魚

絕品醫生

痛罰

寵妻之老公太霸道

靜默成繭

將遇良才

青澀春天

奈何公主想嫁我

陌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