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些工人先不要再施工了,然後去找原來的圖紙。當時中國國內已經沒有這個圖紙,派人到倫敦大英博物館找到原來的圖紙,知道下面有很多壁畫。後來非常小心地把石膏剝落下來,儲存非常好的壁畫就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大廳穹頂8幅用彩色馬賽克組成的壁畫,內容是英國滙豐銀行當年在倫敦、紐約、巴黎、東京、香港、上海等8大城市分行的建築與背景。這些城市多為當時世界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壁畫被遮蓋的原因有多種傳說,從上海檔案局得到的資訊是,上海市政府當年進駐大樓時,有人覺得殖民氣息太濃準備將壁畫拆除,後來又改用石膏覆蓋。
當年雲集上海灘的冒險家們,還在浦江西岸的其他地段蓋了許多花園洋房;這些房子體現了西方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與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形成呼應,住在這裡的都是上海的富人。
石庫門是上海最典型的民居。從1843年到1949年初;上海的人口從20多萬增加到546萬。這種石庫門住宅滿足了上海市民快速增長的居住需求。石庫門因採用石條作門框而得名,它在建築佈局上很像一個豐收的“豐”字。
石庫門房子大都建造在當時由英、法等西方列強管轄的租界內,價格比花園洋房便宜很多,因而發展很快,最多時佔全上海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
石庫門早期的居住環境是寬鬆舒適的,樓上樓下通常是一戶人家。後來逐漸擁擠起來,一套房子要住七八戶。多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鄰里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既相互關照、和睦相處,又要分清你我、保護自己的利益。
在多家共用的廚房裡,家家有各自的水錶、電錶和電燈開關。做飯的時候,不管別人家燈是否亮著,自家的電燈是一定要開啟的。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有3/4的居民住在石庫門住宅,很多人家三四代人生活在一間屋子裡。家中沒有私密性,年輕人談情說愛只好到外面去尋找空間。
外灘的防汛牆成為情侶們互訴衷情的地方,到這裡談戀愛的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這道牆被叫做“情人牆”。
“情人牆”向西不遠是南京路。南京路最早叫花園弄,後來又俗稱“大馬路”。1865年定名為南京路。四座建於20世紀初的大樓,是先施、永安、大新和新新四大百貨公司的舊址。當年它們開創了中國百貨零售業的先河。
1998年,南京路進行了開街150年來規模最大的改造,建成了1033米的全天候步行商業街。彙集了324家商業網點,其中有113家是中華老字號。
2004年,南京路上1918年開張的永安百貨公司恢復原來的名稱,此前它的名字是華聯商廈。公司大樓也恢復了原貌,窗前的水泥牆被鑿掉,露出了1918年安裝的鑄鐵欄杆。外貌的復原體現了商家的開放意識和對傳統商業文化的尊重。
第三十集 時速上海(2)
上午9點以後,南京路就會熱鬧起來。這裡的日客流量80萬左右,節日期間達到200萬。亨得利鐘錶公司是一家老字號,店裡的商品也經歷了上海的變化。
孟真(上海亨得利鐘錶店經理):我這裡有樣產品,就是上海20世紀70年代出的,上海牌鼎盛時間的產品7120型手錶。那時候零售價是125塊,那是全鋼、防震、防水、防磁的三防手錶。當時都要憑票供應,為了分到一張票,幾百人甚至幾千人才能輪到一個。當時上海的四大件都是憑票供應的。
“四大件”是手錶、收音機、腳踏車和縫紉機,20年前,它的幾大名牌都產自上海。然而上海人的家裡要添置一件同樣不容易,大多數人要靠平時省吃儉用才能攢夠鈔票。
3年前上海市檔案館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賬本。這套賬本一共有45本,從1957年11月記起,到2002年底一直沒有間斷。
賬本的主人是嘉定區的一對老夫婦,男主人叫季穎,退休前是嘉定衛生學校的校長,夫人李惠英曾經做過財務工作。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們每天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記賬。
李惠英(上海居民):這個月收入多少,他的工資多少,我的工資多少,一共餘出來多少,還有賣點廢品,什麼稿費、獎金都要記。實用、開銷,買什麼都記,買五分錢一支雪糕都要記,一年一年這樣記,一直記到現在,48年。
季穎和李惠英結婚兩年後開始記賬,他們過日子精打細算,賬就這樣一直記下來。老兩口沒有想到,一本家庭收支賬,成為上海市民生活變化的印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