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賬本里可以看到,1980年夫婦倆全年的總收入是元,而到了2002年,雖然兩人都已退休,全年總收入仍然達到元,比22年前提高了倍。
老兩口無償捐贈賬本的時候,檔案館為他們影印了一套。兩個人商量好,在有生之年要把這本賬一直記下去,如果有機會還要申請一項世界吉尼斯紀錄。
近年來,在上海市民的開銷中,住房支出不斷加大。人們居住的條件也不斷改善。建於1930年的陝西路步高裡小區,是列入上海市文物保護名單的石庫門建築。按照市政府的統一安排,正在得到修繕。
盧桂萍(步高里居民):一戶門要貼3000塊,我們一戶交100塊,假如一共有4家人家,只要拿出400塊,國家拿出3000塊。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透過多種方式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一些有代表性和人文色彩較強的石庫門住宅得到修復保留;大部分過於破舊,保留價值不大的石庫門建築,陸續被一些現代化建築取代。在新開發的區域,各式各樣的住宅小區吸納著大批從老城區搬來的住戶。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錢星耀夫婦來到喬遷不久的兒子家作客。
他們的兒子錢頌村,曾經留學日本,回到上海後開辦了一家公司。他放棄了“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舊觀念,在浦東購置了一套150平方米的躍層公寓。
錢頌村(上海居民):我們這個小區有兩部分建築群:一個是高層的,還有一部分就是疊加式的別墅,疊加式的別墅有4層的、7層的、9層的,這樣有一個層次感。具體地理位置就在南浦大橋的下邊,我的右邊是楊高南路,我的前面是龍陽路,進出很方便,到浦西也很方便。
1998年至2002年,上海市改造舊城區1500萬平方米,開發商品房8000萬平方米,這個數目等於上海所有商品房面積的20%。
20年前,上海只有一幢超過100米的高樓,如今300多座摩天大樓和高架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