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燥、單調,但又不能有絲毫懈怠。
這是一次跋涉,艱辛而漫長,滾滾東去的長江默默見證著這一切。
今天,當各拉丹冬的清澈雪水融進江流,奔騰5000千米,奔湧進三峽工程70萬千瓦機組巨大的進水管,千百年來白白流走的水能,終於變成了巨大的電能資源。
60天不眠不休的安裝,三峽左岸電站的最後一臺機組即將完工。轉子是水輪發電機組的心臟,以31900多張、每張厚度為3毫米的疊片組裝而成,但為了保持每秒72圈的高速執行,疊片與疊片之間必須嚴絲合縫。就是這樣一臺機組,每秒可以發200度電,足以滿足一座百萬人口城市全部的供電需求。
第十七集 壩夢千秋(3)
擁有26臺70萬千瓦機組的三峽電站,可以發出相當於個葛洲壩水電站的發電量,每年將有效減少發電燃煤5000萬噸。今天,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機、中國電力短缺的情況下,三峽電給中國人帶來巨大的驚喜,清潔、可再生的三峽電流將照亮半個中國。
對於51歲的李永安來說,1993年是個開始,他成為三峽萬千建設者的一員。對於61歲的李永安來說, 2003年也是個開始,他成為新的“三峽大壩長”。對他來說,能夠見證三峽工程全部竣工的歷史性時刻,是他人生之大幸。
李永安(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我能參加這樣一個工程,覺得是非常欣慰。對我來說,它給我搭建了一個竭盡自己的全力報效祖國的一個平臺,同時也給自己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人生價值的機遇。應該說,參加這樣一個宏偉的世紀工程是非常幸運的。
夢想近百年,論爭50載。三峽工程正是在不同的聲音的激烈論辯中建設起來的。這對於20多年來一直專注於三峽工程論證、建設和調研的潘家錚來說,有著最深的體會。
潘家錚:這個工程太偉大了,工程太困難了,所以當年確實是一個夢想。但現在工程還是建起來了,建得比我們設想的還理想。我想這裡面貢獻最大的恐怕還是當時持反對意見的同志,他們的貢獻最大。因為正是由於他們不斷地提出意見,提出質問,使我們認真注意這些問題,把工程研究得更深、更透,才能夠得到這樣比較理想的成果。我一直認為,持反對意見的同志,對三峽工程建設貢獻最大。
大江奔騰,浩浩蕩蕩。三峽工程,這個在中國最富詩意的大峽谷中建造起來的偉大工程,傾注了一個世紀幾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心血。今天,當巍巍三峽大壩截斷巫山雲雨,成為20年來長江上最醒目的新地標的時候,歷史和自然將會對它作出最權威的檢驗。
今天,當三峽大壩全線貫通的時候,這個未來世界最大的水壩和水電站,也成為世界各國地理書上的一個新名詞。(編導:董崇飛 董鑫/攝影:陳林聰 朱奕 姜可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八集 江流入海(1)
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冰川中的一滴水開始,自西到東,長江用6380千米的行程橫貫中國,最終在這裡流入大海,成為一條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河。
這是長江邊一座修建於400多年前的鎮水寶塔,意在震懾江水,福澤黎民。當然,依靠寶塔防止水患不過是一個良好的願望,洪水來襲時,阻擋它的還是塔下的大堤。
這段長達180餘千米的河岸堤防,就是長江上最古老的大堤。大堤的修建始於東晉,之後歷代都不斷地加長和加固,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古老的大堤護衛著長江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古代城垣。翻開《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這裡,這就是古城荊州。早在三國的英雄們演繹傳奇之前,荊州就已經孕育了璀璨的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荊州城北5千米處的紀南城被作為楚國都城長達411年。繁華富庶的城市,面對長江的地理位置,使荊州成為後世兵家必爭之地。因為流經聲名遠揚的荊州,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這一河段的長江被稱為“荊江”,古老的大堤就叫做“荊江大堤”。
從枝城到城陵磯的直線距離是180多千米,荊江卻留連四顧,走了337千米,以大小18個連續的彎道形成了長江上著名的九曲十八彎。
在地勢平坦的地方,河流會呈現出彎曲流淌的自然形態。突破上游峽谷的長江到了中下游,發現四周地勢平坦,都是極易被沖刷的泥沙土地,於是就彎彎曲曲地流淌開來了。
自三峽南津關奔湧而出後,長江進入了廣袤的中下游平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