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也沒有高峽深谷阻擋大江的奔流。從宜昌到入海口,1854千米的長江,落差還不到50米,這和上游落差5400多米的跌宕之勢全然迥異。
城陵磯附近堅硬的岩石,制約著江流的任性,長江的河道開始變得順直起來。這裡是荊江河段的結束點,也是洞庭湖與長江的交匯處。洞庭湖每年攜帶著80多億立方米的水注入長江,為長江提供了進入中游之後的第一次水量大補給。
洞庭湖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800裡洞庭水天茫茫。這個有著億年曆史的湖泊原是一片地勢低窪的盆地,長江和周圍的河流因淤積溢位的水流進入這裡,匯成了巨大的湖泊。於是,洞庭湖與長江血脈相連。它們在水量上可以相互平衡,相互補充。
像這樣與河流相通的湖泊,就被稱為通江湖泊。
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條河流是洞庭湖水的最主要來源,被稱為洞庭四水。它們各自從不同方向匯入洞庭湖,構成了龐大的洞庭湖水系,並由此勾連了整個湖南地區與長江之間的人流、物流往來。
有人曾經用“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這句話概括了洞庭湖水系與長江的地理關係。這樣的戰略要地曾經導致了一支大規模的水軍在此誕生,公元208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水戰在長江邊的赤壁開戰。戰爭結束後,原本四處流離的劉備得到了荊州,以此為根據地發展壯大,開始了和曹操、孫權三國鼎立的局面。
相比於荊州,和它相距一百多千米的古城襄樊有著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座坐落在漢江邊的城市一直是曹操牽制劉備和孫權的要地。在軍事家的眼中,襄樊是中國之腰,從這裡起兵可以北上中原、西進巴蜀、南下江南,進而控制中國。
三國時代,東吳大將魯肅在洞庭湖邊距離湖口不到400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譙樓,用以檢閱自己的水軍。當群雄爭霸的風雲逐漸散去,人們發現這裡竟然是觀賞八百里洞庭湖景觀的絕佳之處。於是,經幾度修繕,終於有了今天的岳陽樓。“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輝夕陰,氣象萬千”,這段對洞庭湖的描述就來自於北宋文豪范仲淹所著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北面不遠處就是岳陽古城的西城門,南來北往的船隻都在這裡停靠。繁忙的水路使得西城門成為古城最重要、最熱鬧的城門,一改中國古代建城中以南門為主的規制。如果不是面對“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洞庭湖口,這種特殊的格局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的。
東去岳陽樓,另一座著名的樓閣在長江邊與它遙相呼應,這就是武漢的黃鶴樓。這兩座樓閣和江西的滕王閣、山東的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樓。在黃鶴樓的對岸,漢江在此匯入了長江。
發源於秦嶺的漢江,幹流全長1577千米,穿越陝西、湖北兩省,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水量充沛、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漢江在與長江交匯後,劃分出武漢三鎮的格局,“漢口”之名也因此而來。
在中國,武漢是一個“居中”的城市。它處於國家行政區劃的中心,而在長江上,它也正位於中游的中段。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九省通衢”的武漢,使這裡的人們能夠透過長江和漢江走南闖北。
久遠的歲月裡,這片土地始終是長江上最主要的洪泛區。唐代詩人李白來到這裡時曾發出了“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感嘆。在很長時間裡,武漢四周就是一片巨大的溼地,這裡包含著已經消失的古云夢澤。那時,這片溼地溝通長江,吞吐來水,可在洪水季節和長江連成一體,從而將洪峰消弭於無形。
今天,武漢城中,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就是那片溼地留下的痕跡。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八集 江流入海(2)
1957年,在前蘇聯專家的協助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在武漢建成通車。毛澤東為此感慨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時至今日,6383千米的長江上已經有164座大橋,其中包括中國人獨立設計建成的第一座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斜拉橋——蕪湖長江大橋;世界第四大懸索橋——江陰長江大橋;世界第三大跨徑懸索橋——潤揚長江大橋。
眾多的橋樑,成為溝通長江南北陸路交通的捷徑。
長江在和漢江交匯的地帶,形成了三萬多平方千米的江漢平原,它和南岸一萬多平方千米的洞庭湖平原被合稱為“兩湖平原”。
兩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相鄰,它們都是長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