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香港瑞安集團受盧灣區政府的委託,對太平橋地區進行改造。在改造現場,董事長羅康瑞看到的是建於20世紀初、已經破舊不堪的石庫門建築。拆除還是修復,是羅康瑞苦苦思索的問題。
這片建築中坐落著中共一大會址,所以新建築的高度受到限制。
羅康瑞最後決定:將一大會址周邊的3萬平方米石庫門建築進行外部修復整容和內部設施更新。為此需要投入資金14個億,數額遠遠高於推倒重蓋。羅康瑞沒想到,改造後取名新天地的石庫門建築,成為知名商家搶手的樓盤。臺灣琉璃工房開設的餐吧成為最早的住戶。
張毅(琉璃工房):我想新天地有特殊的意義,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只看到一個老屋子、石庫門的改建,可是對琉璃工房來說,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它是過去與現代的一個錯綜複雜的、互動的、新的結合,我們幾乎是第一個希望進到新天地來的客戶,其實說選擇新天地不如說我們選擇上海。
新天地雖然只租不售,太平橋改造專案的其他樓盤卻銷售火爆。“企業天地”住進了10家世界500強企業,來上海打造天地的人們願意靠近五光十色的“新天地”。
羅康瑞(香港瑞安集團董事長):因為一大會址在這邊,我想“一”加“大”就是“天”,這是一個新的天地,名字就這樣叫起來了。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所有的因果關係,都融化在新天地繽紛的光影中。有人把新天地比作上海的一塊琉璃,因為它折射了全世界的光,而距離它最近的一盞燈,就在身後這幢寧靜的房子裡。85年前,13個年輕人走進望志路106號這扇小門,聚首在這盞燈下,成立了一個組織——中國共產黨,他們相信從這個石庫門透出的光,會照亮一片新的天地。(編導:趙恆剛 楊海莉/攝影:何威 朱奕 陳林聰 姜可千)
第三十一集 浦東新高度(1)
在日晷針指向的遙遠太空,中國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5號”拍攝到了夜色中的長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點來自長江口,我們知道,浦東,上海乃至長江,正在孕育著新一輪的鉅變。
上海浦東陸家嘴160號,是一棟老房子。
1914年,富商陳桂春建造這座宅院時,黃浦江邊的陸家嘴還是一片荒蕪之地,這棟中西合璧的房子建好之後,“白天可以欣賞江南曠野的景象,夜晚可以聆聽黃浦江的濤聲”。這棟房子,成為浦東當時最豪華的宅院。
1990年浦東大開發,當推土機逼近這棟老房子時,建設者面臨著一個選擇:拆還是不拆?經過一番爭論,老房子被保留下來。15年過去了,老房子裡早已聽不見黃浦江的濤聲,江南曠野的景色也被眼前的這一幕所替代:老房子的院子裡,“長”出了一座中國最高建築——金茂大廈。
這一特別的景觀,成為浦東開發最有象徵性的縮影。
1930年的浦東,黃浦江東側滿是碼頭、工廠和倉庫。回望一江之隔的浦西外灘,早已是高樓林立的十里洋場。1930年的上海,有外資銀行27家,無一例外都集中在外灘。那個年代的上海,已經是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還成為整個遠東地區最大的經濟都市。
上海的繁華和經濟領先地位,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最大的消費城市,上海人臉上自信的笑容,留在了南京路上,也留在了20年前《話說長江》的影像裡。
然而,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國沿海經濟的異軍突起,使上海的經濟中心城市地位面臨巨大挑戰。1990年,上海市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提出《關於開發開放浦東的請示》。
從此,在浦東這片農田上,展開了20世紀末中國的一幅最神奇的畫卷。
1991年11月19日,橫跨黃浦江東西兩岸的南浦大橋建成通車。就在大橋落成前的1990年,鄧小平說了這樣一段話:“浦東如果像深圳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開發浦東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
1991年7月30日,一座設計高度468米的高塔在浦東陸家嘴打下了第一根樁。這是一座電視發射塔,取名“東方明珠”。一年多時間,“東方明珠”就建到了360米。
設計師用豐富的想象,把11顆大小不同、高低錯落的球體從地面一直串聯到350米的高空,而468米的總高度,使“東方明珠”成為亞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