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高塔。
“東方明珠”塔建成前的1994年7月,英國《今日建築》雜誌就在以“上海高度”為標題的封面文章中寫到:“上海電視塔巨大的尺寸和多球面的外形線條,使它成為上海的標誌,就像艾菲爾鐵塔對於巴黎和倫敦塔橋對於倫敦。”
1994年10月1日,東方明珠塔落成。在“東方明珠”塔拔地而起之前,浦東的最高建築曾經是座10層樓的酒店。當年,4300戶浦東嚴橋鎮農民趁著大開發的勢頭湊現金組建公司,建起了浦東唯一不是靠外來資金,而是農民自己出資建造的酒店——“由由大酒店”。
“由由”的意思是農民種田種出了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浦東的各大工程指揮部就設在由由大酒店。2005年,37層樓高的五星級“由由大酒店”又開工建設了。
從1994年11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每天都有平均幾千名遊客登上“東方明珠”塔觀光。塔上的3個大珠,是遊人可以到達的3個空間:距離地面90米的第一個空間體積最大,有直徑50米的圓形走廊,上半層是發射機房,下半層是遊客觀光區。
“東方明珠”塔的位置正好在陸家嘴的嘴尖上,江對面就是繁華的南京路,楊浦大橋和南浦大橋守候在“東方明珠”塔的左右兩側,形同“二龍戲珠”。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因為有了“東方明珠”,從此可以讓人們從一個新的高度去欣賞它。
在陸家嘴開發公司的一間會議室裡,至今還保留著十幾年前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中國等5個國家的著名設計師事務所為陸家嘴28平方千米開發區設計的規劃模型。此時,“東方明珠”塔已經先期開工了。經過全球30多位專家的評選,綜合各國設計方案的優點,1992年10月,最後的建設方案由上海聯合設計小組完成。
就在“東方明珠”塔準備正式開放之前,陸家嘴又“長”起了另一座88層、高度為420.5米的標誌性建築——金茂大廈,這是浦東、也是中國第一高樓。
1997年8月28日,金茂大廈封頂。當大廈還在裝修的過程中,一個德國人就來看房子了。
霍繼先(德累斯登銀行上海分行):1998年8月份第一次到這裡來,那時候下面大廳還在施工,我就戴頭盔到39樓來。他們說39樓是最好的,我就來看一下。
那一天,霍繼先從39樓向窗外看了一眼,幾乎沒有猶豫,他就確定了要來金茂大廈,雖然當時還看不清楚這座大廈最終會是一個什麼模樣,但窗外的景緻幫助他做出了選擇。
挑空式的設計使金茂大廈的酒店中心形成一條時光隧道,4個月後,霍繼先帶著德累斯登銀行上海分行的全體員工入住金茂大廈,辦公室就在他來過的39層。4個月前他望向窗外的那一眼,讓德累斯登銀行幸運地成為浦東第一高樓裡入住的第一家企業。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三十一集 浦東新高度(2)
黃浦江對岸的外灘,80多年前就曾經有過一家德國銀行,叫華德銀行,德累斯登是這家銀行的股東。德累斯登入住金茂後,大廈的辦公區陸續入住了157家企業。
不到10年時間,各大專業銀行紛紛跨過黃浦江入住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世界500強企業有230多家落戶浦東,64家跨國公司相繼把自己的總部從世界各地遷到了黃浦江畔的浦東。
降落在陸家嘴,成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有一席之地的標誌。 2003年10月5日, 15名來自各國的跳傘運動員從金茂大廈樓頂的縱身一跳,其象徵意義早已超越了這項運動本身。
高度現代化的陸家嘴,收藏了金茂大廈腳下的那所老房子;老房子裡,又收藏了浦東這十幾年發展變化的每一個重要印記。
這座老房子,是拆遷後留下的唯一建築。10年前,它被淹沒在3500多戶居民的住宅裡,如今,它融入了10萬平方米的綠地之中。1996年8月,楊金龍搬離住了66年的22號院,和家人、鄰居們搬入為安置陸家嘴中心綠地拆遷戶專門修建的居民小區。
楊金龍(陸家嘴中心綠地原住戶):我們那裡沒有什麼外部環境,望出來都是人家。一家一家都是連在一起的,有一個小的像街道一樣,很小的馬路。前面有人家,左面有人家,右面有人家,那時候,連陰雨一下,房子的旁邊、廂房裡面都會滲進水,房頂上面也漏,漏的不得了。後來沒有辦法了,只好把痰盂罐、臉盆、腳桶拿出來,把大的碗也拿出來,大大小小弄了18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