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4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竟然還跟著王家那個混蛋,欲謀趙柱國之妻妾,也不想想,那是韃靼人的公主,落在朝野多少人眼中的異域美人,即便是景興皇帝陛下,對這個草原公主也頗多關注,而且,人家還跟靖佳長公主相交甚密。
別說事情未成,就說事情成了,將那個一個女人弄回家中,又會有多少麻煩接踵而至?豈非也是明著告訴旁人,折家本就參與了此事,折家在軍中的威望又會受到怎樣的打擊?
色令智昏,除了這個,他根本想不出旁的說法……
王家倒了,王佩被處斬,許多人受到了牽連,折家無可避免的也受了波及。
而他這個兒子,最終也沒跑了,即便他上書求情,言及家教不嚴,自請罪責,也沒免了這個兒子受戮於刀下。
因事情涉及大將軍趙石,又太過齷齪,訊息沒有傳開,不然的話,折家的臉面真的就都丟光了。
不過該知道的人,卻也都知道,只是不會明面提起罷了,給折家留下了些臉面。
而這一回,回京述職的就輪到了他折匯身上,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因在長安之變前,在趙柱國回京之後的許多事裡,都有著折家的影子,他幾乎是被髮配來到了西北。
當年家中諸多先輩征戰之處,本應是充滿了折種兩家的榮耀和輝煌之地,卻成了如今折家家主的流放之地,世事變幻,莫過於此。
見慣了東邊的繁華與富庶,重回這西北荒涼所在,著實讓人感到蒼涼苦悶。
在這裡,他感受到了西北張家的疏遠和戒備,許多當年折家的老部下,都已經改投張家門下。
若是當年折家意氣風發之時,這些人他根本看不在眼中,因西北張祖繼任延州指揮使一職,在折木清在的時候,折家就已經跟張家有了隔閡。
等到折木清逝後,張家也就再不買折家的帳了,尤其是張家還跟趙柱國走的很近……
不過,來到西北之前,他就已經預料到了這種情形,作為延州鎮軍指揮使,他是上官,張家那個老頭兒,也已是垂死之人,張承等人在軍中的威望也還差著一些。
再者說,這裡是折家起家的地方,大將軍折木清在這裡經營數十年,根底扎的極深,就算時至今日,這裡也非是張家能什麼都說的算的地方。
幾年下來,他苦心經營,終於讓他又找回了一些自信,西北鎮軍中的許多人,還在惦念著折家的恩義,而在這裡,面對西夏邊地,也非是沒有用武之地。
這不,機會就來了……
實際上,趙石回京沒有多久,折匯這裡就已經得到了訊息,驚喜過後,便又是一番鬱悶。
喜的是,他人在西北,比起許多人來也就佔了先機,大軍伐夏,就算不能統帥大軍,領上一路人馬,獨當一面總歸跑不了。
鬱悶的是,傳來訊息的人告訴他,大軍伐夏,統兵之人定然是大將軍趙柱國無疑。
這才叫個冤家路窄,若說長安之變前,折家和大將軍趙石有著這樣那樣的間隙,卻沒有公開撕破臉皮的話,那麼長安之變後,折家和那個寒門子就再沒有了任何轉圜的餘地。
由鮮血凝聚而成的仇恨,比鮮血澆灌出來的同袍情義可要牢固的多……
而趙石趙柱國,顯然也不是一個寬容大度之人,王家和王佩,還有許多人的下場,都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在折匯看來,若非折家並沒有在長安之變陷進去太多,不然的話,折家的根基可也不比王家深上多少……
由趙柱國領兵伐夏,折匯甚至有些恐懼,在其麾下領兵征戰,等待自己的到底是功勳還是其他什麼?
要知道,統兵大帥若是有意構陷,讓你戰死沙場都是小事,一個不慎,那可是能讓人身敗名裂的……
當年張培賢為帥徵後周,他折匯被死死按在潼關,趙柱國去了河中,王佩成了另一路偏師,喪師辱國,差點沒掉了腦袋。
兩位大將軍,一位準大將軍,都被張大將軍趕的老遠,臨到征戰,大軍統帥四個字,在軍中意味著什麼,折匯哪裡會不清楚?
旁人的生死榮辱,幾乎都是在其一念之間,像趙柱國那樣好運氣的傢伙,世上可沒幾個,多數到都會像王佩一樣,不但吃了敗仗,連大軍不能奪下洛陽的罪責,也都落在了他的腦袋上。
所以,在攻夏之勢越來越顯之後,他一邊命人拼命操練人馬,一邊也在想著,見到趙柱國之後,該怎麼應對……
讓旁人幫著說情?
說笑了,別說有沒有人能在趙柱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