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65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不怎麼中聽,但他身為太子少傅,如今權勢,朝野內外,再無臣僚可及,所以,話說到如此地步,也算仁至義盡了。
李珀此時背後已經出了一層薄汗,在他眼中,一次簡單的會盟,應該是大秦宣示威嚴於草原各部的大好機會,順便,也能讓他這個東宮太子的位置更加穩固。
卻想不到還有這麼一篇文章在等著,一旦想及因自己之故,北邊起了亂事,又或者是乾脆在盟會上受辱,李珀也是後怕不已。
再也無法安坐於席,沒等趙石話說完,便已起身立在一旁,趙石話音方落,他這裡躬身一禮,道:“學生險些犯下大錯,多虧老師阻之,學生受教了。”
崔晉自然也早早站起來,陪在了一旁,心裡則想著,晉國公不愧是晉國公,領軍之能,冠於群倫不說,廣就對北方邊事的見識而言,遍觀朝野內外,也當是無人能及。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古人誠不欺我也。
實際上,這也不是趙石見識有多廣博,見地有多深的問題,這正是封建集權制的最大的一個弊端所在。
權力集於大秦京師,隨著疆域的開拓,京師之地,會顯得越來越閉塞,朝中臣子,多有外間任職經歷不假,但在京師一呆就是十幾二十年,外間事早已時過境遷,閉塞也由此而生……
尤其是邊事上,在朝堂政爭,各方利益的爭奪以及一些各式各樣的心理的作用下,朝廷政令往往會出現偏差,而在後人看來,一些有如胡鬧般的政令也就出現了,而究其根裡,這些玩笑般的政令背後,卻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的。
同時,你會發現,昏聵這個詞兒的背後,其實也隱藏著無數精明的計較,而遠在千里之外的邊事得失,在這種精明的計較當中,往往都會被放在最後。
這是封建王朝的痼疾,在這樣一個時代,幾乎無法解決的痼疾。(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糊弄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將血》更多支援!
“跟老師去吐蕃的時候,也見了不少吐蕃人,吐蕃人看上去……很淳樸,好像沒老師說的那麼難以相處……”
緩過勁兒來的太子殿下,給自己圓著場。
趙石挺膩歪老師這個稱呼,給太子當老師,就是個麻煩,既要講究上下尊卑,又要講究為師之道,歷代給太子當老師的人們,恐怕多數都是這個感覺,當然,純正的儒家教育下的傢伙除外。
“吐蕃人在高原上呆久了,給外面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少,見了咱們還不夠稀奇的呢……”
“再者說了,吐蕃人雖有戰亂,但也無非是佛教和本教之爭,無關其他,高地人不會到低地生活,低地人也不會想著去高地佔一片地方,所以說,他們之間的戰爭,算得上平和了……北邊草原上的胡人不一樣……”
“胡人各部之間,為了爭奪草場,男人隨時都可以拿起弓箭,騎上戰馬變成殺人不眨眼的軍人,我在草原上,就沒見過太過年輕的部落首領,許是草原風寒使然,但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太過年輕的首領,根本無法坐上首領的位子。”
“血脈在草原上很重要,但武力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李珀此時挺著小身板,搖身一變。成了好學生。不過確實。在東宮的時候,他的身邊不缺飽學之士,說起治政,和為帝之道來,這些人自然比趙石強上不知多少,但趙石的這番言論,卻是他們無法說出口的,甚至連想都沒想過。
一旦說起胡人。估計都是書本上那些東西,連吐蕃人和草原胡人的正臉兒都沒見過,又能說出什麼真知灼見來呢?
而越是飽學之士,越是能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說的確切無比,好像真理一般,他才不管說的到底對不對,他只知道,自己永遠是對的便成了,其實這就是讀書人所謂的辯難的本質所在。
其實。趙石走到今日地步,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能夠揚長避短。對自己的所長所短,有個清晰的認知,什麼事情都想攙和一腳的人,是走不到他這個地位上來的……
此時李珀想了想,道:“這麼說來,古之靖胡之策,又有哪些適用於如今呢?”
趙石喝了口酒,心裡有些無奈,他說的雖多,但真要說怎麼讓北邊長治久安,他可也沒底,除非……漢人出現了足夠先進的武器,比如說火槍,讓胡人無有憑藉的優勢,不然的話,北邊的胡人總歸有一天還要南下,甚至於佔據中原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