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28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身當年西軍的這位老將,其實終於完成了那許多同袍不曾完成的使命,不但親手將大秦的戰旗插在了興慶城頭,而且,兩次差點捉到西夏末帝。

只可惜,這些來的太晚……英雄已是遲暮之年,不過,只這兩年歲月,爆發出的光彩,卻足以為人所稱道。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朝廷旨意還沒下,西北已經報來喪訊,靈州路宣撫使李池勳病逝於任上。

這個訊息,終於給大秦成武七年添上了一抹悲色。

朝廷納晉國公趙石之言,以大將軍之禮,葬之,並晉一等侯,蔭其子孫數人。

涼州路宣撫使郭猛與李池勳相厚,代朝廷親往弔唁,西北各路人馬,紛紛派兵護送李池勳靈柩回鄉,極盡哀榮。

這其實也是成武年間,第一位病逝於任上的軍中上將。

隨後,朝廷再開先河,以大同守將張鈺,出任靈州路宣撫使。

即便沒聽說大將軍趙石親自保舉,但誰都明白,這和大將軍趙石肯定脫不開關係。

張鈺可以算是半個蜀人,出身長安國武監,曾任大將軍趙石親衛統領,於第一次太原之戰時脫穎而出。

如今,以不到四十的年紀,出任一路宣撫使,堪堪摸到了大將軍的邊兒,足足算得上是平步青雲了。

隨後,大將李刑的任命也下來了。

詔李刑急赴大同,建驃騎軍,編制四萬,兼任大同守將,趙幽燕副之。

同時詔王覽在榆林建飛遠軍,編制一萬,以悍將萬春年副之。

和這些加官進爵,或是榮於身後的軍中大將相比,回京述職的大將軍張培賢,就不太一樣了……

實際上,還得怪張培賢自己,從詔書去到河洛,再啟程回來長安,其實用不了多少時日,但這位大將軍足足拖到了十一月,才回到京師。

這個時候,朝廷本來有意讓其出任樞密副使,也算是給有功之臣留個不錯的位置,幹不了多久,但總歸不能讓功臣寒心不是?

但朝中變化很快,張培賢慢的一慢,便也沒他的位置了。

種燧舉薦前殿前司指揮副使楊勝,出任樞密副使。

張承也沒閒著,他舉薦的是參知軍事盧霖。

趙石也加了一把火,薦的是剛履任兵部左侍郎不久的張方重。

一來二去,楊勝,張方重中選,四位樞密副使齊了,等到張培賢慢悠悠的回到京師,已經沒了位置。

要說,張培賢也不會這麼不靠譜……

奈何,他在河洛呆的真是太久了,根本無法曉得朝廷如今變化是多麼急劇,還想著按照往常的習慣。

瞧瞧風色,然後知會一下親近友好,順理成章的爭取個好位置。

就像七年多以前張培賢回京,一個樞密副使的位置妥妥在等著他,而且,不用等太久,順勢就能接任樞密使。

在景興末年,以樞密副使之位,酬答有功之臣的事情,已經不算新鮮事兒了。

但到底被趙石攪合了,長安一場驚變,樞密副使的位置還在,但他自己都不敢去坐了,因為留在京師,實在讓他心驚膽戰。

就算如此,也還有河洛大軍的權柄在後面等著。

而如今,七年多過去,情勢早已面目全非,不在長安,聽到的再多,也無法感受到朝堂上那種緊迫和隱隱的不安。

於是,張大將軍遲到了……

等他奉旨回京的時候,早已塵埃落定,張大將軍的處境,一下尷尬了起來。

這會兒,宦海沉浮多年的張大將軍,終於在門庭冷落中,終於明白了過來。

只要他順利的交卸了河洛兵權,其實他也就沒有太多的選擇了。

他和趙石完全不一樣,趙石回京,就算不顧忌其人本身,也要顧忌他那些膽大包天的舊部。

所以,誰也不敢輕辱之。

就算當年先帝要處置此人,也足足準備了多半年,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而他張培賢……舊部是不少,但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為他拋頭顱灑熱血,將身家性命都系在他身上嗎?

也許,他握著河洛兵權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人,還不少,但當他交卸了兵權,回到長安,也就沒那種可能了。

江善,段從文,魏懷德等人,都不是那樣的人。

他本人用兵求穩,在宦途上,也喜歡左右逢源,所以,他賞識的部下,便也缺少那種敢將天捅個窟窿的決絕。

而此時,有人已經開始彈劾他治家不嚴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