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28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世上之事,就是這般,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而且,錦上添花之人,多數落井下石之輩。
此時,朝廷之意不言自明,明白了這個,登張府府門的人越發的少了。
張培賢不敢再耽擱,於成武七年末尾,上了辭呈。
而這之前,戶部侍郎韓聰,屁股還沒坐熱,便被人彈劾德行有虧,被皇帝陛下申飭,令其閉門思過。
什麼德行有虧,也不過是在河洛布政使的位置上,納了兩房妾室,其中一個是後周降臣的小妾,所以稍微用了點見不得人的手段罷了。
不過,這位閉門思過還沒完,就又有人彈劾其縱容門下族人搶奪旁人財貨家產。
這事就不用提了,河間韓氏,在河間一家獨大,就算約束再嚴,不肖子孫做出點什麼浪蕩之行來,也不用太過奇怪。
如今翻出來,也不過是時也命也罷了。
這種事很平常,韓聰在河洛離任的時候,便已威風掃地,如今算是找些細故,收拾其人而已,還算留著餘地呢。
於是,戶部侍郎大人,很快就成了戶部郎中,不久,又外放出京,成了漢中知府,連河間韓氏族長,這一任的勇毅伯,也受了牽連,很快便被降為三等伯,到了他下一代,只能做個縣子了。
河洛兩位大員的遭遇,有異曲同工之妙。
朝廷也再次上演,秋後算賬的戲碼……
不過,張培賢到底和韓聰不一樣,正經的三品大將軍。
朝廷稍微逼迫是有的,但只要其人識得進退,朝廷斷不會做的太過。
張培賢辭呈一上,朝廷拒絕勉慰,張培賢固辭不受,如此再三,恩典紛紛落下,讓一位大將軍頗為風光的歸去田園了事。
實際上,成武七年末尾這番人事變動,難受的可不只張培賢一位大將軍。
身在河中的大將軍杜山虎,也感覺到了從長安襲來的寒潮。
他和張培賢唯一的區別就是,他還有著掙扎之力。
而這一年,河中送往長安晉國公府的年禮,尤為豐厚,杜山虎令幼子入京,給趙石帶來了他的親筆書信。
書信中其實就一個意思,他該怎麼辦。
當時,趙石只略一沉吟,只道了一句,“讓你父親速速回京吧,我保你一門平平安安。”(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勸諫
(阿草繼續求月票。)
鴻臚寺建於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李之問出任鴻臚寺少卿。
此時,李之問為何許人也,在朝中已經不算是秘密了。
李之問上靖胡之策,得陛下恩遇,特許晉鴻臚寺少卿之職……
至於所謂的靖胡之策到底說了什麼,除了中書以及樞密院的諸位大人外,其他人卻還無緣一見。
當然,趙石在第一時間,已經看到了原本。
李之問這次所上的靖胡策與他之前的平胡策比起來,已完全是兩個樣子了。
靖胡策上,先就描述了他在草原的種種見聞。
後來,這些異域見聞,多數都被引入了國武監所著之奇談錄中。
而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策略本身……
和之前相較,最大的一點不同,其實就是從對抗和防備,改為了同化。
這在後世人眼中,也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個時代,卻足可以稱之為絕無僅有。
他和儒家所提出的教化之策,有著相似之處,卻也有著本質的區別。
頭一個,他就提到了文字。
他描述的很詳細,草原各部胡人,識字者不多,而草原胡人的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幾種。
一個,就是突厥人所遺,卻也殘缺不全,各部繼承的也多有不同,比如乃蠻人,和韃靼人,貴族之間文書往來。用的多數就是突厥文字。
這也是兩個草原大部中貴族和王族的特權。能夠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必定是兩部的貴族甚或是王族子孫。
但反過來,不會書寫突厥文字的人,卻不一定就不是貴族,因為貴族中間,只有那些被認為最智慧的人,才會去學習這些文字。
而據他觀察,突厥文已經散佚大半兒,這和草原戰亂頻仍以及文字傳承的規矩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另外。西夏文傳播於草原西方,女真文,傳於東面,至於更北邊的草原部族,多數已經沒有文字可言。
大體上,也就是這幾種問文字還存在於草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