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法言義疏,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擇所聽,口擇所言”。按:若然,則前篇注云“非法不言,何所擇乎”,與此注適成矛盾,益可證彼文“君子言也無擇”之“擇”當讀為“●”矣。注“神德行也”。按:繫辭雲:“顯道,神德行。”孔疏雲:“言易理備盡天下之能事,故可以顯明◆為之道,而神靈其德行之事。”注“家人自以為法”。按:弘範讀“檢”為“蠢迪檢柙”之“檢”。晉書庾峻傳雲;“此其出言合於國檢。”即用法言語,亦以為國法之意,與弘範義合。然家人自以為法,不得雲用家檢。且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誠令家以為法,正見刑于之有道,何以謂之眾人?然則此義亦未安也。(一)“四百二十一”原本訛作“四百二十二”,據御覽改。(二)說文“問”上不重“祝А弊幀! 』蛭剩骸笆亢穩縊箍梢遠A身?”〔注〕禔,安。曰:“其為中也弘深,〔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猶敦重也。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注〕外者,威儀也。肅,敬也;括,法也。〔疏〕音義:禔身,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題。”“士何如斯可以禔身”者,繫辭雲:“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家語入官雲:“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然則安身者,士行之本,故欲問其道。說文:“宏,屋深響也。”引伸為凡深大之稱,經傳通作“弘”。爾雅釋詁雲:“弘,大也。”“弘深”者,大而深也。“肅括”者,敬而法也。“其為中也弘深”者,能有容也。“其為外也肅括”者,不可狎也。有容則嫉怨寡矣,不可狎則恥辱遠矣,斯安身之道也。注“禔,安”。按:易坎:“只既平。”釋文:“只,京作‘禔’,安也。”說文:“禔,安福也。”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猶敦重也”。按:文王世子云:“禮樂交錯於中。”鄭注云:“中,心中也。”說文:“惇,厚也。”經傳通以“敦”為之。按:厚重者,言乎其體;弘深者,言乎其量。雖通謂之大,而義自有別。其為中也弘深,明以量言,非以體言,可以為寬廣,不可以為厚重。弘範此義,蓋為疏矣。注“外者,威儀也。肅,敬也;括,法也”。按:詩抑雲:“抑抑威儀,惟德之隅。”鄭箋雲:“人密審於威儀抑抑然,是其德必嚴正也。古之賢者,道行心平,可外佔而知內。如宮室之制,內有繩直,則外有廉隅。”孔疏雲:“言內有其德,則外有威儀。”說文:“肅,持事振敬也。”又說文:“括,絜也。”按:絜者,結束之謂。劉越石答盧諶詩李注引韓詩章句雲:“括,約束也。”約束邪曲,以為正直,謂之括;其器謂之栝。說文:“栝,檃也。”字亦作“隱括”。公羊解詁序雲:“故遂隱括使就繩墨焉。”徐疏雲:“括謂檢括。”是也。然則括之本義為矯曲使直,故引伸之得為法則之稱。廣雅釋詁雲:“括,◆也。”
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之有?〔注〕微,纖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惡。〔疏〕音義:“元◆,徒對切。”“君子微慎厥德”云云者,繫辭雲:“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然則大罪起於小惡,慎之於微,則小惡必去,而安有大罪之能成也!注“微,纖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惡”。按:說文:“纖,細也。”繫辭雲:“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又云:“憂悔吝者存乎介。”韓注云:“介,纖介也。”即此注所本。說文:“憝,怨也。”◆即憝之變體,字亦作“譈”。康誥:“凡民罔不憝。”孟子引作“譈”,亦或以“諄”為之。廣雅釋詁雲:“諄,罪也。”
上士之耳訓乎德,〔注〕訓,順。下士之耳順乎己。〔注〕苟欲令人順己。〔疏〕“上士之耳順乎德”者(一),聞善則服也。“下士之耳順乎己”者,聞諛言則悅也。注“訓,順”。按:說文:“順,理也。”引伸為循,為從。經傳多以“訓”為之。洪範“於帝其訓”、“是訓是行”,史記宋微子世家皆作“順”。詩烈文“四方其訓之”,左傳哀公篇引作“四方其順之”。“順乎己”,世德堂本“順”作“訓”。(一)“士”字原本訛作“下”,據正文改。
言不慚、行不恥者,孔子憚焉。〔注〕言不違理,故形不慚;行不邪僻,故心不恥。言行能如此,仲尼所敬(一)。憚,難也。〔疏〕論語云:“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馬融注云:“怍,慚也。內有其實,則言之不慚;積其實者,為之難也。”皇疏引王弼雲:“情動於中,而外形於言,情正實而後言之不怍。”按:“孔子憚焉”者,謂孔子以為難能也。即據論語“其為之也難”生義。注“憚,難也”。按:說文:“憚,忌難也,一曰難也。”(一)“敬”下原本有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