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法言義疏,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書小字“句”,蓋作者以示句讀,今刪。

。。。

 。。。  

六 問道卷第四

〔注〕夫道者,弘乎至化,通乎至理也。〔疏〕本篇皆糾繩諸子之語。自“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至“未若父母之懿也”,多論道家之失。“狙詐之家”一章,論兵家之失。“申、韓之術,不仁之至矣”至“如申、韓!如申、韓”,論刑名家之失。“莊周、申、韓”以下,又雜論諸子也。

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注〕萬物由之以通。或曰:“可以適它與?”〔注〕言道既可以通中國而適夷狄,學亦可以統正典而兼諸子也。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疏〕“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者,說文:“通,達也。”聖道無所不通,猶大路無所不達。太玄達:“次五達於中衢,大小無迷。測曰:‘達於中衢,道四通也。’”“可以適它與”者,大學鄭注云:“它技,異端之技也。”按:謂道既無所不通,則亦可由是以通於百家之說。藝文志雲:“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然則諸子之言,本由聖人之道而出,為聖人之道者,何不可通於諸子之術耶?“它”,世德堂本作“他”,下同。“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云云者,此孔子之志,春秋之義也。孔子作春秋,口授弟子,大要在乎法堯、舜,述文王。故開宗明義既系正月於王,明人道之始,而終書西狩獲麟,以比堯、舜之隆,鳳皇來儀。弟子傳其義,則於篇首述之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於篇終述之曰:“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也與!”明乎經世之事,太平之效,非三聖人者莫與歸也。子思述其義於中庸,則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鄭注云:“此以春秋之義明孔子之德。”是也。故序錄尚書,則託始二典;而於匡人之厄,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蓋孔子之志可推見者如此。自餘衰周諸子,若農家者流為神農之言,道家者流為黃帝之言,墨家者流為夏后氏之言,舍堯、舜、文王而依託古聖,別立宗旨,則董生所謂非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子云所謂它道也。

或問“道”。曰:“道若塗若川,車航混混,不捨晝夜。”〔注〕車之由塗,航之由川,混混往來交通。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諸?”〔注〕塗、川皆形曲也,此亦因形以取譬。曰:“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注〕以諭經學通於聖道。或曰:“事雖曲而通諸聖則由諸乎?”〔注〕大解曲通歸正之義。〔疏〕“或問道”,集註引宋、吳本無“道”字,故宋、吳皆以“道若塗若川”云云為或問之語,而下無答文,乃子云鄙或人之問,非所問而不應也。此因緣誤文,妄自生義,無異郢書燕說矣。“車航混混”者,廣雅釋訓雲:“混混,流也。”“不捨晝夜”,論語子罕文,此喻道之不可須臾離也。“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諸’”,音義:“天覆本無‘或曰’二字。焉,於虔切,下以意求之。”“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云云者,說文:“●,中國之人也。”按:經傳以為中國之稱。隸省“臼”作“夏”。通諸之“諸”義如“於”,儀禮鄉射禮鄭注云:“諸,於也。”由諸之“諸”義如“之”,土昏禮記注云:“諸,之也。”“或曰:事雖曲而通諸聖則由諸乎”,音義:“天覆本無‘或曰’二字。”按:與上文同,皆二人之詞,而中省“曰”字例,說詳古書疑義舉例。各本有“或曰”字,義較易明。又按:音義兩出此文“或曰”云云,次“請問禮莫知”之下、“天與”之上,是其所據本此章當在“焉以為德”之後,“或問天”之前。今本移此,蓋校書者以與上章同是問道,故使以類相從歟?注“大解曲通歸正之義”。按:司馬雲:“楊子設為或人意寤,以結上意耳。”

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注〕不可無之於一。夫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注〕五者人之天性。合則渾,離則散,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注〕四體合則渾成人,五美備則混為聖,一人兼統者,德備如身全。〔疏〕“道、德、仁、義、禮,譬諸身乎”者,全體謂之身。後文雲:“一人而兼統四體者,其身全乎!”明身為大名,體為小名。說文“身,◆也”;“體,總十二屬也”。段注云:“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三:曰肩,曰背,曰●。手之屬三:曰◆,曰臂,曰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應如是

連城雪

反派自救指南[賽博]

舟晚渡

料理女王

笑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