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不抱怨的法則,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極少數的母親患有美狄亞情結(Mede aplexes)①,她們會殺死自己的孩子。有些母親則是典型的變態綜合徵。患有變態綜合徵的母親為了引起醫療機構的注意,假稱孩子有病或故意使自己的孩子得病,以此得到醫療機構的注意和保護。有些婦女為了交一個新的“男友”,或為了逃避養育孩子的責任,還有的為了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不惜拋棄自己的親生骨肉。有些神經質的人由於輕微的不適,其精神狀態便會一下子從充滿讚美和愛戀之情轉變為冷酷、敵意、呆板、面帶怒氣和斥責的不理智狀態。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刻板印象並不能讓我們對一個人有更多的瞭解。

第七章 走出抱怨的惡性迴圈(4)

大多數喜歡墨守成規的人也會接受“個體”的概念,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盡相同的。然而,刻板印象卻剝奪了這些人的個性。下面就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話:我們怎樣才能證明狹隘陳舊標記下的群體生活是正當的,而同時卻仍然堅信每個人都是有差異的個體呢?

在我們審視人們的具體行為而不只是把他們視為固定型別的群體時,我們就會跳出責難的結論和範圍。即便有人確實參與了該受譴責的行為,懲罰方式也應量罪而定。然而如果我們使用責難的標籤誹謗他人的名譽,而且根據這種標籤解釋過分的責備,就毫無價值了。正常情況下我們會更為明智地把他人看做是我們的同胞。一旦他們參與了該受到譴責的活動,我們可以使他們負起責任並作出解釋,而不是把他們簡單歸於廣義上的單個型別。

你可以打破成規,透過將其分為若干個部分來使自己避免落入老套的廣義上的責難陷阱中。讓我們以“心理學家”為例。以下是對心理學家的一些描述:在長沙發後面的那個有絡腮鬍子的男人,在老鼠身上進行大腦研究的那個女人,對上小學的孩子們進行學習理論測試的那個男人,研究心理學是如何進化而來的這個歷史學家,積極促使自己的一個病人進行自我檢查的臨床醫師,一名研究公共政策決策說服力和影響力的社會科學家……當你想到心理學家時,這些人裡面的哪一個屬於你所指的呢?首先從角色上、責任和關係上對刻板印象進行辨別,接下來從利益、價值、態度或是宗教信仰上劃分,然後,根據不同動機進行劃分。透過這樣的分組練習,你就可以更好地把人們視為個體,因為你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在任何像“心理學家”這樣的單個稱呼下都有無數種排列方式。

中斷責難的迴圈

傳統家庭的價值正在逐漸消失。因為這些傳統的價值的減少,犯罪率正在逐漸上升。那麼,我們是否就能得出結論,這二者之間會互相影響嗎?如果我們降低了犯罪率,就能提高家庭的價值嗎?

陷在迴圈往復的思維圈套裡,你可能會相信你只有得到自我控制才會放鬆下來,並且只有讓自己放鬆下來你才能處於自制的狀態。這種思維方式至少存在兩種重大的缺陷。首先,你得感到放鬆下來;其次,自制是實現這個目的的最後手段。當你意識到你需要自制時,你恐怕正面臨無法自控的危險。

在人們認定某種想法很正確的時候,他們就陷入了包括過分自我抱怨想法在內的一種迴圈的圈套中:“我不中用,因為我已經是個無用之人了,所以我一錢不值”;“因為我什麼都沒有,所以可以證明我是個不中用的人”。這種模糊、老套、屬於責難範疇內的敘述是無止境的,除非人們中斷這種推理性的贅述。

我們還可以看到這種方式的其他表達形式:你認為現在自己之所以很痛苦是因為父母對你沒有愛。當你完全落入這個圈套裡時,這種間接的責難方式就變得清楚起來:“我感到痛苦是因為父母沒有愛心,因為我沒有有愛心的父母,我才會感到痛苦。”

你可以透過轉換觀察事情的角度來中斷這種責難的迴圈。比如說,所有沒得到過父母的愛的人都會感到痛苦嗎?你就沒有辦法來處理自己的痛苦之情嗎?你是否會因為對父母和自己有某些看法而煩躁不安呢?走出這個迴圈往復的怪圈,使自己遠離這個圈套。

印度政治和精神的領袖莫罕達斯·甘地曾說過:“真理是從不破壞正義事業的。”但就像雪花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態一樣,具體來說,真理的每種模式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一無二性使得我們能夠在認清其普遍性的同時,又能夠看到每條真理的特殊唯一性。

真理在抽象名詞構成的比較混淆的世界裡傳播。例如,儘管我們有可能找到“鴨子和豬會傳播流感”這種說法的某些根據,但是必定有造成這種病症的直接原因,比如說可能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魚崽崽今天也想養霸總

聞聲有無

隨身帶著ipad

絢爛冬季

殿下我只是你的護衛

蝴蝶的出走

男神,過氣不候

卷耳

六零小甜妻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