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部分,永樂大帝-朱棣,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惡務本,曷嘗不廑門庭之誠乎?且文皇帝嘗語大學士金幼孜曰:今守開平、興和、大寧,邊境可幸無事。當日無棄大寧之意甚明。大寧棄斯開平難守,開平棄斯古北可慮,胡馬雲擾,誰階之厲?初以三衛偵虜,亦略仿漢倚烏桓伺匈奴。或謂喜處之可因以為間,雖藩離失而耳目在,計非全拙。乃市賞無藝,至為東西虜攘臂掛藉,譬養鷹而絛紲去手,又如之奈何!

儘管陳仁錫做了這樣一番辯護,但仍不能否認大寧失於朱棣之手:“兀良哈從徵有功,文廟嘉其績,秩以都督,寵以三衛,於是徙鎮入於薊南,而畀其地。” 即以“養鷹而絛紲去手”而喻之,其中也不無批評之意,至少得以“不慎”、“決策失誤”歸咎之吧!勞堪則將大寧的丟失,歸於朱棣等過分相信兀良哈的“誠款”所致,“永樂宣德之間,但知兀良哈之誠款,開平之艱遠,東勝之丁口不立,甘心棄土,略不顧惜,非往事之恨乎?” 明朝滅亡後,顧炎武曾到北京一帶考察山川利病,他同樣認為大寧是由於靖難而放棄。

不管怎樣,朱棣無法逃脫丟棄大寧的責任。

朱棣以塞王起家,對擁兵守塞的諸王的力量有深刻的認識,因而對之十分戒備。除燕王外,塞上之王以寧王朱權的勢力最大。同燕王一樣,寧王也有爭奪皇位的野心。朱棣做了皇帝,寧王就成了最危險的人物。寧王要求徙封內地,正中朱棣下懷。但寧王請蘇州、錢塘皆不獲準,終於徙封南昌。《太宗實錄》載:

永樂元年二月己未,以大寧兵革之後,民物凋耗,改封寧王府於南昌。

三月壬午,改北平行都指揮使司為大寧都指揮使司,隸後軍都督府,設保定左、右、中、前、後五衛,隸大寧都司,調營所左屯衛於順義,右屯衛於薊州,中屯衛於平峪,前屯衛於香河,後屯衛於三河。設左、右、中、前、後五所,仍隸大寧都司。

如果不是有意放棄大寧,在內徙寧王之後完全可以保留原大寧都司衛所以戍守之,大寧都司遷於北京城南之保定,其衛所亦散置於北京周圍而於原大寧之地卻完全不設防,顯然是故意放棄大寧。與內徙寧王棄守大寧的同時,朱棣對兀良哈三衛則恩寵有加:

永樂元年五月乙未,敕兀良哈三衛官軍(按:三衛既已歸附,且從戰有功,故稱官軍),人等曰:朕嗣位之初,已嘗詔喻爾眾,……但有來朝者,悉授以官,俾仍居本地,歲時貢獻,經商貿易,一從所便。前阿哥歹、那海帖木兒、納哈出來寇廣寧,守臣擒送至京。朕矜其遠人,且各有父母妻子之思,曲宥其死,就令尚都等送還並諭爾知之。

不僅授官互市,而且為寇者亦曲宥之。固然,朱棣懷柔遠人的政策是一貫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明知兀良哈之不可靠,卻還要從大寧撤防呢?朱棣第三次北征,以兀良哈“黨逆”,曾回師擊之,為什麼不因而恢復在大寧的防禦設定呢?和田氏說:朱棣“出師未捷而崩於榆木川,重置大寧之志未得酬現”。我想,以朱棣“五出漠北,三犁虜庭”之威,以南征交阯、遠出外洋之盛,是完全有能力恢復大寧的,不必臨死再為之嗟嘆。他可以遠出漠北,邊防線大大向北推移,因此用不著在大寧再設防,大概可以說朱棣就根本沒有“重置大寧之志”!

進而放眼看去,無論是明人陳仁錫等,還是日本人和田清氏,都忽略了一個前提,即朱棣是以普天下之主自居的。他自認為四海一家,無分內外,兀良哈與任何異族異類一樣都是他的臣民,對於那些殊方遠夷朱棣尚可不分彼此,厚往薄來,對於有功靖難的兀良哈格外眷顧就十分自然了。朱棣自己並不認為是放棄了大寧,因而也便無須有“重置大寧之志”。問題在於,朱棣的這一四海一家的宏偉構想,在國力強盛、君主有為之時尚可維持一定局面,而一旦國力削弱,主暗臣庸,非只“天下一家”不可能實現,就連近在咫尺的邊陲之地也難於控制了。歷史事實已經證明朱棣好大喜功,大而無當反不及朱元璋的穩紮穩打來得可靠。

在蒙古地區脫離中原政權的控制時期,大寧是明朝邊防的戰略要地。顧炎武說:“大寧居遵化之北一百里,沿山海以逮獨石,一牆之外皆其地。獨石、山海離京師皆七百里,與大寧正相等。國初建谷、寧、遼三王,與代朔若運雉,以屏藩東北,其為計深矣!” 其時,大寧與宣府、遼東並列為第一道防線,朱元璋又命徐達西自古北,東至山海修關隘一道,為第二道防線。因此,控制大寧,對於制馭兀良哈、女真,遏止韃靼東進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經營大寧,朱元璋曾花費一番苦心。洪武二十年,為了對付納哈出,朱元璋下令築大寧、寬河、會州,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虐愛:強寵公主

大刀闊斧

傾心凰女

1

梁蕭升官記

可否出離

犯罪偵探決定拯救世界

尤絨

小蘑菇

一十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