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部分,八路軍一二0師六八九團征戰歷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導的老母親,便專程去張寨村“批評”了那些年輕人,讓他們不要惹老人家生氣。康應中聽說了這件事後也不覺得好笑,他深知這是母親心靈上的創傷,失去丈夫又失去兒子,對於一個女人來說該是多麼大的打擊啊!
領養康應中弟弟的那戶人家姓馬,後來帶著康應中的弟弟回到了周至縣家中。康應中的弟弟改名馬巨才,解放前也參加了人民的軍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的一名指戰員,參加瞭解放戰爭。解放後轉業至廣東省汕頭市,娶妻成家,離休前任汕頭市醫藥公司總經理。上世紀八十年代,康應中跟弟弟重逢後,一起帶著妻兒老小到陝西省武功縣老家看望母親。孫幸福老人看見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家很有出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高興地說:“現在讓我死了,我都能閉上眼了!”
康應中的弟弟被送給那戶姓馬的人家之後,他和母親便離開潼關縣,繼續著乞討生涯東行。他們仍跟過去一樣,沒有目的地甚或沒有固定的方向,哪裡能討到吃的就往哪裡去。河南人曾經被稱之為中國的“吉普塞人”,善於到處流浪四海為家,一副擔子挑著簡單的行李,或者一頭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屁股後邊跟著女人,走到哪兒算哪兒。陝西的關中平原曾經是河南人逃荒要飯的首選地,大大小小几乎每個村子至今不乏當年逃荒要飯的河南人的後裔。而此時關中平原上的人卻逃荒要飯到了河南,足以讓河南人感到驚訝。
康應中和母親在河南境內的乞討生活舉步維艱,河南人歷來以紅薯為主要食物,母子倆幾乎所有勉強討得來的東西都是紅薯,吃下去不耐飢,等不到下頓飯早已餓得飢腸轆轆。於是母親決定渡過黃河往北走。康應中已記不得是從哪裡過黃河的,反正是一條大木船,有幾個只穿條褲衩子的莊稼漢撐篙和搖櫓,費了很大的勁兒才到達對岸。康應中的母親事先打問得知,如果是討飯的就上不了船,因為船家知道他們根本付不起船費。母親讓康應中先上船去,她隨後趕了上來,上船後也裝著不認識。到了河中心收錢,母子倆都說是要飯的,身上沒得一分錢。此時不可能把船開回去趕他們下船,船家只好自認倒黴,罵了幾句粗話作罷。
過了黃河進入山西省境內,康應中和母親一路討吃討喝,傍著太行山邊緣地帶向北走,期間又受盡艱難困苦,最後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王坡村,一個滹沱河南岸的小村子。此時離家已近一年時間,母子倆似乎已拼盡了全身的力氣,枯瘦如柴的身子再也邁不動了。
第二故鄉河北平山
河北省平山縣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早在抗戰初期,它就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解放戰爭中又是黨中央的中樞機關所在地。毛主席在這裡的西柏坡村指揮了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然後由此進入北平,因而曾有“南有興國,北有平山”之說。而平山作為康應中的第二故鄉,卻非康應中自己特意的選擇。
平山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原西側,距石家莊僅30多公里,是個有山有水有大片平坦耕地的地方。民國十八年的特大旱災對這裡似無太大的影響,人們的生活跟往常年景沒有什麼區別。西王坡村和東王坡村首尾相接連成一片,合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村莊。行善樂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尤其對窮苦婦女的施捨更顯得大方一些。康應中和母親索性就在西王坡村滯留了下來,每天只在這個村子裡乞討,好像還能活得下去。西王坡村與十多年後聞名於世的西柏坡村相距不遠。
時間不長,村裡的人差不多都認得了討飯的母子倆。有的人還了解了康應中和他母親的底細,知道他們在陝西關中老家已沒有了什麼親人。西王坡村有個打光棍的木匠,名叫康夢才,是個手藝人,勤快又厚道,家道還不錯。康夢才人特愛乾淨,出門能做木匠活,回家能做家務活,雖然獨身過日子,家裡卻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利利索索。過去村人們給康夢才說過好幾個女人,康夢才不是嫌這就是嫌那,老是覺得不如意。也許是千里姻緣一線穿,合該康應中和母親在此落腳,當有人向康夢才提說把那個討飯的女人娶回家時,康夢才竟十分爽快地答應,並催促從中說合者快辦。
康應中的母親當年來到河北平山時,正是作為一個女人風華正茂的時候。我們從孫幸福老人年愈古稀時留下來的照片,就不難想象得出她年輕時一定是個精明強幹的農村婦女。秀氣的臉龐,姣好的身材,就是逃荒要飯也把自己周身上下收拾得乾淨利落。康夢才也許早就注意上了這個討飯的女人,對她的言談舉動有過細心的觀察,因而跟提說的人一拍即合。
孫幸福和兒子是該有個落腳的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