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部分,八路軍一二0師六八九團征戰歷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支隊活動於沭宿泗地區及運河特區,支隊部由淮海軍分割槽機關一部組成。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四團由泗陽獨立團編成,團長王業奎、政治委員李干城(兼)。活動於泗沭地區;五團由沂河大隊和原二十九團三連臺編而成,團長張竭誠、政治委員晃福祥(兼),活動於宿遷地區;六團由二十九團的一連、二連、十連、十一連和一個重機槍排編成,團長喻和坦、政治委員蔡永。該團為支隊的機動部隊,主要活動於泗沭、宿遷地區。
第三支隊活動於潼沭海地區轄第七、第八、第九團:七團由沭河大隊三營(原東海大隊)編成,團長宋耀南(兼)、政治委員李登雲,活動於東海地區;八團由沭河大隊一營(原沭河大隊)和原二十八團二營五連編成,團長吳大林、政治委員郭水昌,活動於潼陽地區;九團(後)由馬陵大隊編成,團長張德勝、政治委員李石清,主要活動於宿北地區。
第四支隊活動於淮漣地區,支隊部由:二十一團機關一部及該團一營和地方武裝組成。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團:十團以淮陰獨立營為基礎編成,團長周良貴、政治委員李啟明(兼),活動於淮陰地區;十一團由漣水獨立團編成,團長陳書同,政治委員龍光瀛(兼)。活動於漣水地區;十二團(後)由漣水縣總隊編成,團長白輝先、政治委員李振山,主要活動於淮漣地區。
1943年1月七旅二十一團率團直一部和三營與建陽縣總隊合併為建陽縣總隊,二營與鹽城大隊合編為鹽城縣總隊,馬仁輝任總隊長;該團另兩個連到射陽縣擴編為射陽縣總隊。
1945年4月為增援皖江地區。師首長當即決定抽調淮海第二、第三支隊和一部分地方武裝編成。任命淮海軍分割槽副司令員覃健任旅長,淮海二支隊支隊長馮志湘任副旅長,該支隊政治委員石瑛任族政治部主任。獨立旅機關由十旅抽調部分機關於部組成。旅直設特務連和通訊等分隊。下轄第二、第三兩個支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喻和坦、政治委員蔡永、第三支隊支隊長張竭誠、政治委員李少元、副支隊長惠佔榮、參謀長王志增。支隊下轄團(小團)。全旅共5000餘人。
為補充十旅兼淮海軍分割槽的主力部隊,師決定抽調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各一部組建淮海軍分割槽新一團和新二團。新一團由淮海一支隊各團和軍分割槽警衛營抽調一個建制連和泗沭、灌雲、漣水、宿遷警衛團各抽調一部組成。團長肖志松、政治委員顯福樣、副團長陳大海、參謀長王潭、政治處主任陳紹昆。下轄三個營;新二團由淮海四支隊各團抽調一個連和誰陰警衛團一個營、一個警衛連以及灌雲、漣水、宿遷警衛團各一個連組成。團長吳大林、政治委員吳書、副團長陳玉才、參謀長侯才智、政治處主任劉贊洲。下轄三個營。獨立旅南下後,新一、新二團擔負起原第二、第三支隊堅持的泗沭和潼宿海兩塊根據地的鬥爭任務。
1945年8月十旅恢復團建制:以淮海四支隊改為二十八團,淮海一支隊改為第二十九團,淮海新一團收為三十團,新二團留駐原地。
00、344旅到達華中
1940年5月20日 總部電令第2縱隊344旅主力,由劉震等率領,即日南進至河南省永城和安徽省渦陽、毫縣地區,與新四軍第6支隊配合,受劉少奇等指揮;第115師蘇魯豫支隊主力立即南進至江蘇省泗陽、淮陰地區,到達後受劉少奇等指揮。6月20日第2縱隊344旅旅部和687團、689團、新編第2旅6團作為第一梯隊,抵達渦陽縣新興集,與新四軍第6支隊會師。隨後,第2梯隊新編第2旅旅部和5團、第344旅688團,亦進入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1940年6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中原局,將八路軍第2縱隊南下部隊與新四軍第6支隊主力合編為一個縱隊;7月2日該縱隊改稱八路軍第4縱隊,轄第2、第4、第5、第6旅。第2縱隊新編第2旅、第344旅分別改稱第2、第4旅;新四軍第6支隊改編為第5、第6旅。8月16日,第2旅及第4旅第10團編入第5縱隊。第4縱隊轄第4、第5、第6旅和特務團、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12月撤消)、抗大第4分校。
八路軍第4縱隊序列:
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
第4旅旅長劉震;政委康志強(即344旅)。第11團團長盛世坤;政委朱世金(新688團)。第12團 團長王德榮;政委王德貴(689團)。
第5旅旅長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13團團長張太生兼政委。第14團團長姚運良;政委黎同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