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部分,八路軍一二0師六八九團征戰歷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鄭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敵人吹到公路上。
公路上已經起了大火,英軍的汽車在三四七團主力的打擊下開始燃燒。
七連,以幾乎全部傷亡的代價,在這個高地上守了整整一天一夜,終於等到了主力部隊,把英軍二十九旅的〃皇家來復槍團〃 的一個營殲滅在這裡。
釜谷裡一戰,116師斃傷英軍第29旅皇家來復槍團300餘人,生俘60餘人,繳獲坦克、裝甲車、汽車40餘輛,還繳獲該團團旗(這面繡有綠色老虎圖案的團旗現儲存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這也是116師突破臨津江之後,在戰役向縱深發展時又取得的一個輝煌勝利,但116師也為此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師參謀長薛劍強不幸犧牲,347團團政委任奇智、團參謀長王如庸負傷。
00、突破臨津江:一一六師成為志願軍作戰縱深最遠的一個師
史載:突破臨津江防線的重任,是由四野的精銳39軍116師承擔的。
116師師長汪洋和政委石瑛在進攻前將地形摸個一清二楚,回去後經慎重考慮,決定走一著險棋,將突破點選在臨津江對岸易守難攻、彎向敵方的地段,理由是地形對我不利,敵必防範疏忽。
更大膽的是,116師還提前一天將7;500人和70門火炮潛伏在距敵陣地前沿僅150~300米的地段,連慣出奇招的軍長吳信泉都給這個作戰方案嚇了一跳。在軍作戰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後,吳信泉最後拍板:不出奇兵,難以制勝!
果然,戰鬥一打響,防守此處的南朝鮮1師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116師7;500名將士從空無一人的雪原上忽然躍起,僅用5分鐘就渡過臨津江,大多數南朝鮮士兵幾乎未及反應就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多年後,在南京軍事學院給將官們上戰役課的劉伯承元帥對116師突破臨津江破天荒地打了滿分,總參謀部則將這次戰鬥作為師進攻的典範,印發材料供院校和部隊學習。
116師還創造了一個抗美援朝之最。突破臨津江後,該部繼續向南猛攻100多公里,一直打到了三七線附近的水原,成為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往南攻得最遠的一個師。
12月13日,志司根據毛澤東關於必須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的指示,電令各軍在到達8日命令中和、祥原、遂安一線集結位置後休整兩天以補充給養,隨即繼續向三八線以南進軍。16日各部陸續到達指定位置,而此時“聯合國軍”已全部撤至三八線以南。22日誌司下達正式戰役命令,計劃對38線以南處於防禦態勢的“聯合國軍”,投入志願軍6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共約30萬人,發起第三次戰役。具體部署是以志願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50軍及人民軍第1軍團為西集團,由志願軍副司令韓先楚統一指揮,攻擊永平至高浪浦一線,為戰役主攻方向;以志願軍第42軍、第66軍、人民軍第2、第5軍團為東集團,向春川、楊口地區進行佯攻,配合西集團作戰。——至此,志願軍第三次戰役(美韓方面稱為“新年攻勢”)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了。
臨津江防線
按照志司的戰役計劃,志願軍西線攻勢的主要戰役目標是臨津江以南的“大韓民國”首都漢城。臨津江是漢江的支流,位於漢城以北75公里處,其中游橫亙在三八線上,這段江面正是志願軍第三次戰役所要突破的地段。臨津江南岸均為天然峭壁,高約7…10米,不便攀登。江面寬100…150米不等,深約1…2米,土井渡河點已結冰,冰層厚約10…15厘米,但已被敵炮火打破。此時韓軍第1師,指揮著上萬名“大韓民國”勞工隊,正憑藉臨津江天然屏障,拼命加固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就已初具規模的防禦陣地。到12月下旬,該師已經在臨津江南岸形成了縱深約9公里的3道防禦陣地,除沿江陡崖有一道連續塹壕外,各高地均構築有塹壕、土木火力發射點,構成環形支撐點式防禦。陣地前沿均有2…3道鐵絲網,守備要點均築有明暗地堡,縱深有交通壕和隱蔽部,以輕重機槍、無後座力炮、火箭筒構成直射、側射的綿密火網,晝夜以炮火封鎖江面,破壞江面冰層。在臨津江南北兩岸,韓國軍隊還設有大片雷區,混合佈設各種地雷,每日上午以排、連小分隊渡江向我陣地前沿實施戰鬥偵察,黃昏前後才撤回江南。按照李奇微的回憶,當時他已經預感到中朝軍隊會在12月下旬發動一次新的攻勢,因此美軍航空兵也每日出動,輪番偵察、轟炸、掃射江北前沿和縱深較大的村鎮、交通樞紐、橋樑、制高點,尤其對高浪浦裡以北高地進行了嚴密的封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