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論人的天性,車水馬龍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攻擊本能,這種內驅力必須透過競爭性體育運動或其他方式才能得到某種釋放,弗羅姆在《人的破壞性分析》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與此不同,卻更為悲觀的觀點,他認為人受到一種獨特的死亡本能的影響,而死亡本能通常會導致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變態攻擊行為。

上述兩種觀點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如同其他行為方式“本能”一樣,任何特定動物的攻擊性只是一系列受不同神經系統控制、定義不很準確的不同反應,我們至少可以劃分7類不同的反應:對領土的保衛和征服,對在組織良好群體中的統治地位的維護,性攻擊,意在結束禁絕狀態的敵對行為,對食物物件的攻擊,對捕食者攻擊的反擊,以及用於加強社會法規的道義性和懲戒性的攻擊行為,響尾蛇就是一個能較好說明各類反應之間差異的例子,當兩條雄蛇爭奪雌蛇時,它們的脖子互相絞纏在一起,彷彿在比試誰的勁大。盡 管它們的毒性對於同類與對兔子老鼠一樣厲害,但這時,它們並不會互相撕咬,捕捉食物時,響尾蛇並不給予警告,它們可以從任何位置發起攻擊,但如果捕食物件較大,會危及自身安全時,響尾蛇便盤作一團,頭部在中心,略為前伸,處於進攻的姿勢;同時昂起尾巴,震動響環,發出陣陣聲響,最後,當遭遇以食蛇為生的大蛇時,響尾蛇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行為方式。頭藏在盤卷的身下,只是用尾部不斷地打擊大蛇,由此而見,要了解響尾蛇或人的攻擊性,有必要明確各種特定的行為方式。

動物學研究表明,上述各類攻擊行為沒有一個能成為各種動物攻擊行為的普遍形式。每一類攻擊行為在各種動物的進化過程中都可能演進、改變或者消失,這如同眼睛的色彩會因其陰影部分的不同而異,或者象某一面板腺會增加或消失一樣。當自然淘汰加劇時,每一類動物只需為數不多的幾代,就能使其全體成員都發生這些變化。實際上,從遺傳角度看,攻擊行為是最易發生變化的特性之一,我們不難發現,某一鳥類或哺乳動物具有極其強烈的領土概念,它們棲息地的每一平方米都有明確的界限劃分,它們或者在一起歡歌喜舞,或者大聲吵嚷,或者散發惡臭,把侵入自己個人領地的同類競爭者驅趕出境,但在同一區域內還可能和平共處地生活著另一種相近的,都沒有領土行為的動物,類似的粗略差異也存在於其他幾種攻擊行為中,簡言之,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攻擊本能。

生態學研究揭示了為什麼沒有普遍性的攻擊本能的原因,同類成員中發生的攻擊行為多數是因為其居住環境擁擠、攻擊成為一種手段,以控制珍貴的生活必需品、食物或棲息場所,或者控制在其生命週期的某一時刻會變得珍貴的上述資源,隨著周圍同類成員的增加,動物對它者的威脅會升級,攻擊頻率也會大大加快。攻擊行為的結果就是迫使所有成員都竭力擴張生存空間,使死亡率增高,出生率下降。這種情況下,攻擊行為就被稱做是控制數量增長的“密度決定因素”。隨著其強度日益增強,攻擊行為起著放慢增長速度並最終停止增長的調節間作用。相反,另外有一些動物很少或從未發生過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這些動物數量的減少主要是由其他受密度因素影響的捕食動物、寄生蟲或遷居等原因造成的。這些動物一般都能和睦相處,其原因就是它們的數量一般都不是很大。因而,對個體而言,攻擊行為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既然如此,那就不可能透過自然選擇的方式把攻擊性儲進這類動物的先天行為之中。

贊同洛倫茲和弗羅姆觀點的新聞記者過去也曾把人類描述成科學還無法解釋的殘酷動物。這當然也是錯誤的,儘管人具有較明顯的攻擊本能,但人類絕不是最推崇暴力的動物。鬣狗、獅子和亞洲長尾猴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三種動物。對它們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它們互相殘殺,殺害幼獸,嗜食同類的比率遠遠高於人類社會,如果考慮每年每千成員之間的殘殺率,人類就只能算作暴力行為很低的動物,我敢說,那怕就是考慮到戰爭,人類的相互殘殺率仍然不高。鬣狗群內部甚至每天都在發生衝突和殘殺,這種內部的自相殘殺和原始人的戰爭非常相近。牛津大學動物學家漢斯·克魯克曾記載了一群鬣狗爭奪一頭剛死去的大羚羊的情形。

兩群不同種類的鬣狗咆哮撕扭在一起,但幾秒鐘之後,它們又迅速分開。蒙古鬣狗逃跑了。幾頭羅克鬣狗追了幾步,然後折回到羚羊的屍體旁。另外有十來頭羅克鬣狗撲打撕咬著一頭雄性的蒙古鬣狗,向一切可以進攻的部位發起攻擊,特別是腹部、腳和耳朵。蒙古鬣狗被圍攻了大約十餘分鐘。與此同時,其它羅克鬣狗卻在飽餐羚羊。可以說這頭蒙古鬣狗完全被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借蝶殺人:蝶葬

打死也不說

黃帥心語

九十八度

大神夫人狠彪悍!

巴喬的中場

誰讓這小子契約雙胞胎校花的?

夢見星辰s

卷死後他穿成了天才兒童!

懷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