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639章:蓬山此去無多路,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崢暗讚了聲聰明,並沒有因為自己面前坐著的是兩個孩子就繞彎子把該說的話兒隱藏起來,事實上他說的這一番話絕不是為了博得兩位皇子的好感而繼續授課,從一開始對於太子老師這個頭銜,他就不屑一顧,自然沒有巴結奉承的意思,所以這會兒說的話兒,自然用不著什麼套路,略一沉吟繼續說道:“兩位皇子都是聰明的孩子,想來也聽出了下微臣說的這一番話的目的,咱大明的天下很大,要聽的話,要看的事很多,作為皇帝可不能光看紫禁城這一片天空,也不能僅聽群臣的話,有些事情得自己去看,用心去聽,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本事這是其一,其二,聖人的大道理自然沒有不好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著聖人的道理就沒有錯的,時至今日能稱得上聖人也不多,不外乎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但他們都是兩年前多年前的聖人,不是今日的聖人,他們的看法,他們的道理或許適應兩千多年前的君王百姓,但未必適用於今時今日,身為太子,帝王者要學會向前看,可以讀聖人的道理,但不能全聽了聖人的道理這是其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明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微臣這就是告訴殿下,所謂學問,說到底還是知行合一,知行相長,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實處,實處有問題再回過頭去學,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所體悟。”

兩位皇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太子問道:“什麼算是真正的體悟呢?”

“這個怎麼說,就說對聖人地看法,老夫子認為聖人就該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所以老夫子認為聖人是自然法則,是無為而治,而莊子則認為,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鬥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鬥;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他老人家認為這天下想要得到大治,就不該有聖人的存在,而管夫子則認為,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於分利於民。聖人不擅長分利於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麼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於民,無事就藏富於民,只有聖人才善於把產業寄託於人民。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個,下面就會回敬兩個,治理國家就該學習聖人,懂得疏通,儒家則認為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永珍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內心光明如日月,卻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凡夫俗子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麼崇高偉大,即使瞭解一點,也無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際到底在哪裡.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聖人.也就是說,儒家的聖人就該是天地間最全知的人,治理國家是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所以體悟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自己去體悟,到底是儒家的好,還是墨家的,甚至還是道家的好,需要自己去看,去領悟,旁人替代不了。”

“學生知道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