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823章:臣朔不堪當世用,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話兒倒也不全是客套,坐在內閣的官兒可謂是心知肚明,雖說都是同時入閣的,但人與人的差距還是有的,就說狀元郎馬大人,正統年初才充經筵講官,遷侍讀學士,參與《宣宗實錄》的撰修,升侍講學士,這次入閣也是這個頭銜,狀元為榮極之人,宰相為官極之人,由狀元而為宰相,歷代為數極少,由此可知馬愉在當時地位之榮耀了。再說這陳循名頭雖不如馬大人響亮,但也在宣德初直南宮,進侍講學士,後進翰林院學士。正統年入文淵閣典機要,這次進戶部右侍郎兼學士,官職上比起馬大人要高了不少,而苗衷侍經筵,預修《宣宗實錄》成,升侍讀學士正三品的官兒,也算是榮光無限了,比起上面的三位,徐唏的官兒也不算低,甚至說得上高几分,但比起楊崢來可就差了不少,不說人家是實權在握的正兒八經的兵部尚書,就在年前,人家平定叛亂有功,又晉升為少保,這官兒雖是虛職,但名頭好聽,最最關鍵的人家還沒走科場不說,還是經過廷推堂堂正正入閣的,這中間的差別之大,不言而喻了,單說名頭地位上到也罷了,再說這待遇上差別就更大了,場上之人除了他之外,只要安分守己,哪怕是犯些小錯,旁人也不敢多說什麼,哪怕是那些言官也不敢胡言亂語,可輪到他就不行了,沒經過廷推入閣,這就好比是後孃養的孩子,稍有不慎,肯定群起而攻之丟了官兒不說,還要時時被人笑話,要說心頭沒氣惱鬼才信,可氣惱歸氣惱,但禮儀上可來不得半分馬虎,萬一那個不開眼的那這事兒說事兒,那他可就成了入閣第一天就被彈劾的內閣大學士了。
當然了除了這一點,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入閣後楊崢的地位,當初楊士奇如此迫不及待的整頓司禮監除了遏制太監的權勢,將權勢還給內閣外,據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等到自己致仕的時候,交給楊崢手裡的內閣首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前朝宰相,好讓這位年輕的楊大人一展生平所學,這話兒雖是世人的傳說,但天下事沒有空穴來風的道理,所以在這件事上他沒有半分的換懷疑,所以不出意外的話,他日楊溥致仕返回老家,這首輔的位置便是楊崢,首輔與次輔雖說同樣是內閣輔臣,但差別之大,不亞於六部任何一個衙門,後來,資歷不夠的做的只有端茶遞水的份兒,首輔大人好說話的還好說,不好說話的,日子可就難過了,他入閣底氣本就不足,當然不想才第一天,就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在禮儀上能做到周到儘量周到,這麼做未必管用,但禮多人不怪,總不會有錯。
楊崢可沒那麼多的彎彎道道,客套了一陣,便也落了座與眾人寒暄了起來。
一番寒暄後,彼此也慢慢熟絡了起來,氣氛也就沒有先前的那麼緊張。
見彼此落了座,楊崢居首,其次是馬愉、陳循、苗衷、高谷、徐唏,大明空缺了多年的七人內閣從今日起算徹底到齊了,當然了,這也意味著柄國十餘年的三楊內閣,徹底瓦解了,新的局面就此開啟了。
楊溥雖是七十歲的老人,但絲毫沒有拘泥往事的回憶,相反在骨子裡他的想法還有些不合時宜,在他看來三楊柄國多年,無論外面的讚揚是多麼的高,三人都老了,無法再給內閣帶來新鮮的活力,內閣作為大明權利的中樞,一旦沒有年輕的人才引入,等三楊各自離去,內閣如何運轉可想而知了,比起旁人的讚揚三楊,他更注重的是三楊對人才的培養,好在這些年身為首輔的楊士奇做得還不錯,先後不拘一格地舉薦了五十餘人出來做官,無論是科舉名聲不顯的于謙,還是出身低微的楊崢,能臣幹吏況鍾、周忱、曹鼎等人,都是由於他的賞識器重,歷練而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個個政績顯著,官聲極佳,算上朝廷這些年選拔的彭時、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呂原、嶽正、陳文等人,大明迎來了人才最鼎盛的一朝,以他的眼光來看,這些人放在任何一朝都不遜色,都是風雲人物,但人才多如何能更好的用於朝廷,顯然比培養人才顯得更重要了,這大半年來,他一人獨立支撐內閣越發對這個問題思索的深刻,三楊在的時候,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侍奉過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為人穩重,是內閣穩定不可缺的人才,而楊榮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曾五次扈從出塞。成祖譽為歲寒松柏,至宣宗時五次獲賜銀印(分別名為“方直剛正”、“忠孝流芳”、“關西后裔”、“建安楊榮”、“楊氏勉仁”,仁宗曾賜一銀印,文稱“繩衍糾繆”,朝政得失準蓋此印密疏。並親寫“勿謂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從違而忽怠”一文與楊榮共勉。皇室對楊榮的優遇可謂隆厚,而他未因恃寵而驕矜,仍守其“事君有體,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