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784章:知交何須同生根,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哼,閣老以一句弄錯了,如何服天下。”孫太后似尋到了把柄,隔著簾布冷哼了聲淡淡的道,對於眼前這個處處給她壓迫的五朝老臣,著實沒什麼好感,語氣上也沒多少敬重。
群臣本想聽楊士奇慷慨陳詞一番,卻不想楊士奇竟是這等服軟的說法,不免有些氣惱,其中以顧佐最為動怒,就要上前一步解說,卻聽到楊士奇溫和有力的聲音繼續說道:“這事兒的確是老臣的疏忽,可也不算是疏忽,朝廷的規矩,自古便有“御史有權,風聞奏事”的規矩,《職官考七》中的《御史臺》條雲:“故御史為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舊制,但聞風彈事,提綱而已。”注云,“舊例,御史臺不受訴訟,有通辭狀者,立於臺門候御史,御史竟往門外收採之,可彈者略其姓名,皆雲,風聞訪知。南齊永明年間,御史中丞沈約彈劾王源與滿氏聯姻、受滿氏聘錢五萬,即因“風聞”《梁書?蕭穎達傳》,御史中丞任劾奏徵虜將軍蕭穎達非法徵收生魚稅,亦根據“風聞”;《梁書?王亮傳》任劾奏尚書左丞範縝“
附下訕上”,同出“風聞”;宋、齊、梁、陳諸朝,類似御史臺官僚以風聞彈劾大臣的故事,屢見不鮮。北朝亦有類似御史風聞劾奏故事,如《北史?崔鑑傳》附《崔子樞》傳,崔子樞“因度支有受納風聞,為御史劾,遇赦免”。我朝建立,太祖皇帝便延續這種制度,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是科道言官的職責,而聞風而奏正是太祖賦予科道言官的權勢之一了,所以這事兒娘娘說老臣錯了也可,說沒錯老臣也認了,拋開矯詔一事,王振在先朝不恤,帑藏空虛,惟恣侈糜之導。鰲山一作,浪費不貲,其視邦財等若糞土。而凡私營莊宅,置買田產,則價值物料一切取諸御用監、內官監及供用庫。內本管太監言少抗違,隨差豪校拿玉庫役,勒送千金,遂陷他人屈死刑牢。凡承運庫寶物盜取無筭,錦衣衛千戶高航盡數查明,除此之外,王振自掌司禮監秉筆以來,與大內每升太監一員,受銀五百兩;少監一員,受銀三百兩;小火者給牌賜帽,俱五十兩;若升補各王府承奉,正則四千兩,副則三千
兩,除珠寶羅段等物,名曰:?見面土儀。此等罪名皆律法所不可赦者,娘娘派人一查便知真假,今皇上以先皇長君照臨於上,而王振尤敢為如此,況在陛下衝年而幸竊掌印,虎而加翼,為禍可勝言哉!若不及今早處,將來陛下必為其所欺侮,陛下政令必為壞亂不得自由,陛下左右端良之人必為其陷害。又必安置心腹,布備內廷,共為矇蔽,恣行兇惡,待其勢成,必至傾危社稷。陛下又何以制之乎?昔漢唐掌權太監用事之初,惡尚未著,人皆知其必為不軌,九卿科道交章論劾,漢唐皇帝始尚不信,及至釀成大釁,幾危社稷,方驚悟,誅其人而天下始安矣。然漢唐皇帝多年長,猶具此等逆謀,今王振當陛下十齡之時,而兼機智傾巧,又甚於他人,是可不為之寒心哉!伏乞皇上俯納職愚,敕下三法司亟將那王振拿問,明正典刑,如有巧進邪說曲為王振救者,亦望聖明察之,則不惟可以除君側之惡,而亦可以為後人之戒矣。社稷幸甚,天下幸甚,職等不勝激切懇祈之至。”這一番說辭鏘鏘有力,凝聽之人無不感其浩然正氣。
先前因孫太后呵斥氣勢有所減弱,此時再聽楊士奇一番大義凜然的言辭,無不神情歡悅,紛紛附和楊士奇此舉。等候多時的楊榮趁機大步上前,朗聲道:“娘娘,近年以來司禮監徑行批出,以其不費處分而可徑行也。然不知推升不當,還當駁正。與或事理有欺,詭理法有違犯字,語有垂錯者,還當懲處。且內閣系看詳章奏之官,而章奏乃有不至內閣者。使該部不覆,則內閣全然不知,豈不失職?今後伏望皇上命司禮監除民本外,其餘一應章奏俱發內閣看詳,庶事體歸一,而奸弊亦無所逃矣。伏乞聖裁。一、凡官民本詞其有理者自當行,其無理者自當止,其有奸欺情弊者自當懲治,未有留中不出之理。且本既留中,莫可稽考,則不知果經御覽而留之乎?抑亦未經御覽而留之者乎?是示人以疑也。又或事繫緊急密切而有留中者,及至再陳,豈不有誤?今後伏望皇上幹凡一切本辭,盡行發下,倘有未發者,容原具本之人仍具原本請乞明旨。其通政司進封外來一應本辭,每當日將封進數目,開送該科備照,倘有未下者,科臣奏討明白,如此庶事無間隔,而亦可遠內臣之嫌,釋外臣之惑。其於治所關非細,伏乞聖裁。”疏上,王振果不懌,乃不送閣,而從中票出曰:“知道了,遵祖制。”蓋不納之辭也。微臣以為今日新政之始,輔臣百官之首,此疏第一之疏,而王振即作梗如此。若不明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