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說說胡瀅,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此,小景查閱了《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傳中記載: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這裡的記載,沒有明確說出胡濙找到建文帝,倒是《明史記事本末》裡的說法是找到了,“胡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說明他把知道的都告訴朱棣了,一直談到四更天才出來,皇帝到現在的疑問終於可以放下了。 說明皇帝終於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否則他不可能談這麼晚。

《明史記事本末》是清朝谷應泰所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是谷應泰延攬名士﹐藉張岱《石匱藏書》與談遷《國榷》﹐又廣稽博採﹐至十五年年末成書。因該書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屬私人著述﹐頗為當時人所重視。該書仿《通鑑紀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蹟﹐凡八十卷﹐每卷為一目。紀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朱由檢自殺。選錄其中八十個歷史事件或專題﹐按時間順序編排﹐記述始末﹐首尾一貫﹐簡明扼要,雖不夠全面之處﹐但因成書較早﹐又綜合多種明代史料編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所以可信度比較高。

還有就是康熙三十三年,由雲貴總督範承勳主持修纂的《雲南通志》(問世早於《明史》四十八年)卷三十“建文帝”一節,根據當時掌握的史料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太宗(按:即朱棣)夜召入殿問狀,(胡)濙對曰:‘某(按:指建文帝)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已久,無能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聖德,在彼獲終餘年。’太宗頷之,遂罷四出之使者。”

這樣一來,這裡就有兩種結果了,第一種,要麼是得到建文確實已死的訊息。

第二種,就是建文親口說了不再爭奪皇位。總之胡瀅應該是見過建文帝的。

說到這裡,我相信大家都明白吧,那就是建文帝沒死,被胡瀅找到了,帶回了朱棣想要的結果,才有“至是疑始釋!”

也許書友們對小景這麼說,覺得是自己的猜測,但接下來我們裡看一段地方記載。

據《江寧縣誌》中寫道:“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衷雲。”

《明史紀事本末》(永樂)八年春三月,建文帝復至(白龍)庵。工部尚書嚴震使安南(今越南北)密訪帝,震忽與帝遇於雲南道中,相對而泣。帝曰:‘何以處我?’對曰:‘上從便,臣自有處。’夜縊於驛亭中。”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七曾有一段記載:永樂二年,春八月,朱允炆至吳江(與吳縣相鄰,同屬蘇州府)史仲彬家,史留朱暫居數月,朱曰:“彼(按:指朱棣)方急圖我”,“此近宮闕,不便”,三日後即離去。

明代嘉靖年間鄭曉的《今言》,此書“一百六十六”有一所記述:“正統元年初,建文帝出滇南至廣西,一日呼寺僧,謂曰‘我建文皇帝也’。寺僧大懼,白官府,迎至藩堂,南面趺足坐地,自稱朱允炆。曰‘胡濙名訪張邋遢,為我也。’眾聞之悚然,聞於朝,乘傳之京師,有司皆以王禮見。比至,入居大內,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明實錄•神宗實錄》載有萬曆二年十月,明神宗朱翊鈞與大學士張居正的一段對話雲:“上御文華殿講讀,從容與輔臣語及建文帝事,因問曰:‘聞建文嘗逃逸,果否?’張居正對曰: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正統間至雲南,曾於壁上題詩一首,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見詩起疑,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跽,曰‘我欲歸故國’,方驗知其為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時年已七、八十,後不知所終。上因命居正誦其詩全章,慨然興嘆,繼命書寫進覽。尋且下詔復建文年號。”

這些記錄都說明建文帝並沒有死,還被胡瀅找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