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751章:樓高不見章臺路,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藍妮小轎出了翰林院沒多久,就拐入了北京城最著名的風景區什剎海畔,這裡最早,是由魏嘉平二年(徵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高梁河水系下游即今什剎海一帶。
後來,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全城自北向南的中軸線是緊傍積水潭而選定的;大都城四面的城牆位置是依積水潭東南岸的距離而建的。元朝曾依託這一片水域在東岸確定了都城建設的中軸線,什剎海始成為元、明、都城規劃和水系的核心。元代名海子,為一寬而長的水面,明初縮小,後逐漸形成西海﹑後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朱棣遷都北京後隨著上游注入水量的減少,湖中大量養植蓮藕,淺水處墾出稻田,填湖圈地蓋房,什剎海水域面積逐漸萎縮,西海與後海之間逐漸形成陸地。這大明皇帝可受不了,為了保證皇宮充分用水,下令在德勝橋東南岸開挑一條月牙形的岔河,將西海的水直接引入前海,透過西步量橋流入北海。這樣一來,前海和後海成了太液池的蓄水池,這倒也無所謂,反正天下都是皇帝的,什剎海這點水算什麼。前海與後海的水位根據皇宮的需求時漲時落,銀錠橋下的水常常出現由東向西流動的奇怪現象,百姓們把它叫做“水倒流”。經過不斷的開發,此地環境幽靜,湖水碧波,垂柳夾岸,鳥語花香,稻荷蓮藕,極富詩境,吸引著不少名人雅士,並以在此定居而感到快慰。最早在此建設官邸的是元代丞相托克託。他的故居舊址在護國寺。明代最早進住什剎海畔的是明代開國元勳徐達,當年他奉命攻打元軍。元兵敗退大都城改為北平府,改健德門為德勝門,皇帝特賜徐達在什剎海畔建太師圃,稱定國公府,徐達死後他的子孫後代被沿襲為定國公,相傳十世,其府第舊址仍在,除了徐達一家外,還有大明鼎鼎的三寶太監鄭和原先的府邸也就在這條街上。一時可謂人文薈萃了。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址,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此後四次平定叛亂。洪熙元年,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位高權重,因喜歡這裡的景色優雅,便在此地購買了府邸,建了莊園,如今的英國公府邸嫣然是京城最有聲勢的府邸,除了魏國公府外,無人足以並列。
從宣德元年,漢王引兵內亂,派枚清引他作為內因不成功後,他隨皇帝出征,征討漢王,事平之後,宣宗給他加祿米三百石。使得他威名更高,而久握兵權。朝中沒少人議論,尤其是言官,御史,常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在皇上面上嘀咕,一日兩日倒也罷了,日子一長,皇帝也忍不住有些擔心了,弄得偌大的英國公府也是人心惶惶,生怕走了韓信的老路,可這事兒又不能多說,那段日子可害苦了張輔。
最後還是楊崢得知了這事兒,與都御史顧佐一起,上書請保全功臣。皇帝才知曉張輔的一番忠貞之心,下詔解除張輔都督府的職務,朝夕在左右侍奉,謀劃軍國重事,進升為光祿大夫、左柱國,逢初一和十五上朝。算是放下心頭這塊心病,這一年多除了逢初一和十五上朝說說邊防軍務之外,張輔不再理會政事,但其影響力還在,仍不容小視。
楊崢的藍妮小轎剛在府邸門口停了下來,門前的侍衛就上前來攔阻了,他們是府上的護衛,在就知道自家國公自從卸了官職後,安心做光祿大夫、左柱國,平日裡看書習字之外,就是傳授小公爺武藝,兵法,除非朝中有邊防軍務需要商討,才見大學士楊榮,兵部尚書楊士奇、以及邊防將士外,基本謝絕朝廷任何官兒,這一年多來,朝廷往來的官兒不少,王侯將相也不是沒來,最厲害的時候,王侯將相都齊全了,那場面,那轎子可比眼前這頂轎子大多了,人家在門外足足等了一個多鐘頭,國公爺愣是沒見。
有了這個見識,護衛們的眼界自然是高了些,雖不說門縫裡看人,但怎麼也是有點檔次的,不然怎麼配噹噹朝第一府邸的護衛呢?
眼看這頂藍妮小轎子如此不知趣的往門前湊,門前的兩個護衛不免有些氣惱,心道:“這人不是傻了,就是當我們這裡是買菜菜場了!不給點教訓,還當這國公府是什麼人都能進的?
動了這個心思,兩人也不客氣,按了按腰間的朴刀走上前喝道:“什麼人?“不等藍妮小轎落了地,左側的一個便丟了一個眼神,右側的護衛立即會意,一個踉蹌就撞了上去,他們看家護院,高明的武功沒學到,尋常的莊稼把式卻不差,加上為人長得孔武有力,這看似一個踉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