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806章:碧桃天上栽和露,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士林報》其影響力,在短短的數月,可謂是從上到下人人都影響了一番,也獲得了一致好評,最後以宣宗皇帝親口諭旨,《大明士林報》作為邸報外,官家必須誦讀的報紙,京城各大衙門官員本就對這報紙極有好感,自是樂意做這件有益身心的事情。
此時楊崢拿起自己親手創辦的報紙,那股自豪感還是時時湧上心頭,心道:“若不是我莫名其妙的來到這個時代,想要看到這樣的一份報紙,怕還得幾百年呢?再怎麼說,我也算是引領大明風氣的第一人吧,不知日後史書上會不會因此事,記上濃濃的一筆呢?”
按照他看報的習慣,先看大明學風板,這一塊因關注度比較高,出於愛屋及烏的心思,他每日總會瀏覽一番,除了那原先的幾大名家偶爾發幾篇頗有見得的文章外,其餘的時候差不多都被翰林院的各大才子掌握了,他們本就是天之驕子,道德文章乃是拿手好戲,況且在西學後,眼界大開,在朝廷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作注的書作為學校的教材,頗有微詞,認為“學者之要務,反求諸己而已。反求諸己,別無要妙,《語》、《孟》二書,精之熟之,求見聖賢所以用意處,佩服而力持之可也。”的確有可取之處,就是對朱熹註解的態度也是好的,但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聽信了他“正心術以立綱紀”的治國大計,以“正心誠意”為定國安邦的大本。這樣一來,其道德教育的政治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四書集註》具有非常明確的政治目的,所以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朝廷的的重視,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現象,這樣固然可以讓天下人思想同一,但長期以往,整個風氣無疑就是一潭死水,反而不利於朝廷的安定,人性的發展,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為萬物之靈,應致力於文明的進步,發揚人xing,發揮人力,擁護人權,培養人格。中國之人文主義,應推孔子之學說,“孔子首先肯定人在宇宙中最高貴的東西。我是人,惟有人有‘我’的自覺。…其精義所在,則為特別提出一個‘仁’字,作為奠定人倫基礎和道德規範,故曰‘仁者人也’,‘仁者愛人’。舉凡一切可以使人成為更完美的說法,便是人文主義;討論使人成為更完美的思想,便是人文思想。”“孔子之人格,在於高明與博厚。孔子之真誠惻怛,一面如天之高明,一面如地之博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切無我無私之精神,豈能外於是?‘默而識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切天人合一之精神,豈能外於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一切仁以為己任之精神,豈能外於是?‘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末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觀點並非過激,總體是呈現一種良心的局面,而透過翰林院對西方自然科學、政治學、神學、物理學、邏輯學的介紹,市民中不再侷限於四書五經的知識了,許多人則透過《大明士林報》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而一些讀書人怕自己落後,則呼籲翰林院能發出更多的西方學問文章來,好加強其見識!
對於這樣的良性迴圈,楊崢算是從心裡上感到高興,雖說此舉未必能改變什麼,但打破理學一家獨大的局面,未必不可能,只要假以時日,風氣大開,也算為大明種下了各種風氣的種子,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破土而出不是不可能。
看了幾篇文章後,便將目光落在了最後一版“今日風月”上,剛準備吃杯茶湯,再慢慢欣賞,忽的目光落在了“潤物樓”三個字兒時,瞳孔霎時一縮,再往下看,整個身子立即抖動了一下,道:“這,這,這樣的文章怎麼能刊登呢,這下慘了,慘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原來文章記錄了昨晚他與楊士奇一干人去潤物樓的feng流韻事,要說這事兒也沒什麼大不了,可關鍵在於,也不知是那個挨千刀的,這麼多人誰也不提,單單提了自己,這倒也吧了,可恨的是,那點破事,愣是給他來了一個才子佳人的故事,還愣是弄了三段。
第一段說楊崢為討一個謝家女子歡心,不惜為他《水龍吟》一首,內中有“小樓連苑橫空”、“玉佩丁東別後”的句子,不但文辭優美,名字也鑲嵌其中,羨慕了旁人。
如此才情都用在妓女身上,不能說楊大人是動了心的,若不然是寫不出這等文辭優美,貼切的詞句。要說這也就算了,偏偏還安排了一個插曲,說同去的大學士楊士奇看不過去,寫了一首詩勸告他,其中有“才難不易得,志大略細謹”的句子,誰知楊大人看了並不以為然。“將身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