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276章:一條難得的生路,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崢雖說有些才名,但終究不是走科舉的路子,名聲最有,但就待遇而論,與林大狀元的名頭就差得太多了,此人“生而穎異,及學,目十行下,時人皆稱神童”。年幼喪母,事繼母以至孝,家庭生活貧困,但貧不移志,堅持刻苦讀書,據林震自述:“夜則讀書於室,晝則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攜卷腰底,讀之聲朗朗出樹間。”經多年苦讀,他學問淵博,文章超群。
永樂十八年,林震參加鄉試,考中第六名舉人。對此,胸懷大志的林震並不滿足,再歷十年刻苦學習。明宣德五年林震進京會考,獲第十五名進士。據傳林震參加殿試時,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題。林震才思敏捷,即賦:“騎鯨直上九天台,親見嫦娥將桂栽;幸得廣寒宮未閉,待臣連月抱歸來。”皇帝聞之大喜,御筆圈定林震為新科狀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龔錡,第三名探花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三名,閩中一科三鼎甲,至今傳為佳話。
林震狀元及第後,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國史編修,在京城除去楊崢之外才名最甚的狀元郎。
仗著狀元郎的身份,林震是有些看不起無功名的楊崢的,礙於內閣的面子,才受了這份差遣,對於這位胸中無點墨的楊巡撫可是一臉的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宗藩的問題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多少才學之事都不能解決,一個靠著運氣的江南巡撫,能做到這一步,帶著這份疑惑,他與楊崢見了面。
初次見面時,他見楊崢雖貴為二品巡撫,卻毫無官架子,對他的印象改變了不少,說明來意後,兩人便細細交談了起來,期初還沒什麼感覺,可隨著交談的深入,他發現這位讀書不多,又沒有功名在身的楊大人卻有不少獨特的想法,這些想法看起來有些雜亂無章,但細細想來也不是沒有道理,而且看問題的關鍵,總能一言中的,或能道出其中厲害,原本看似毫無結果的問題,到了他哪兒只不過是輕描淡寫的給解決了,往往還給人的感覺,原來這事兒竟這麼簡單的感覺,經過這麼一番交談,林狀元郎立即收了怠慢之心,神色變得恭敬了不少,在一番說辭後,才丟擲了藩王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他抱的希望並不大,一來,這個問題太大,歷史久遠,自漢代有藩王,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漢代採用推恩令,其具體法子是,令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者,則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制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有其長子繼承改為由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法子看著是解決了藩王問題,實則不然,藩王的權勢只是減小,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以至於後來的當權者多不採用,本朝採用削藩,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有這個榜樣在前,對於藩王的問題朝廷從來都是十分看重,而群臣明知道藩王的問題日益嚴重,卻因找不到合適的法子,一直引而不提,以至於大明開國六十年,藩王的人數膨脹了數倍,消耗朝廷的糧食,賦稅竟有三分之一之多,更可怕的是,隨著天下承平,這個數字還會不限制的增長,朝廷根本養不起,如今的局面雖不至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也嚴重威脅到了朝廷的利益,這次寧王圖謀蘇州事件,無疑是一個藉口,一個合適的機會,若能順利解決這件壓制在朝廷身上的毒瘤,無疑是大功一件。
可想得是好,卻苦於尋不得好的解決法子,林震在腹內雖有些想法,但多半也是前人雅慧,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遲遲沒有表露,所以此番前來,對於這個問題也看得極重,有先前的那一番交談後,心頭的盼望便多了幾分,旁敲側擊的說出了自己此番的來意。
對於這個問題,楊崢雖沒多關注,但早些年從前世影視劇上看到的那個《宗藩條例》卻記得清清楚楚,有了這個法寶,自是有條不紊,說了幾句自以為豪的話兒,如先是義正言辭的揭露了恩養藩王開支巨大,國家難堪重負的嚴峻現實。更指出先前朝廷的各色規矩,都是小打小鬧修補,如果要徹底解決問題,必須要出臺一部根本法令,作為後世遵循的準則。即“以垂萬世不易之規”。
經過先前的交談,林狀元對楊大人可謂充滿了期待,再聽到這樣一番豪言壯語,自是滿心歡喜,不斷的催促楊崢快些說。擺足了架子的楊大人好生得意了一番,這才慢條斯理的搬出了蓄謀已久的《宗藩條例》。
林狀元起先一聽什麼條例,還以為又是什麼規矩,頓感有些失望,可聽楊崢一條條的說下來,其中嚴格限制藩王們的妻妾人數,娶老婆都要禮部稽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