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556章:上心念下民,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黎利誦讀完畢,細細體會了一番,拿起硃筆,在一兩句上做出了修改,然後拿起玉璽蓋上了皇帝印,丟給了當值的太監,送到內閣昭告天下。
要說百姓還著實好糊弄,得知皇帝下了罪己詔紛紛大讚皇帝英明,又不知從哪兒得知皇帝老人家為了對天旱,“罪己”之舉是絕食,方式獨特,態度真誠,付諸行動。絕食三日後,群臣請求皇上進食,並報告說四周普降甘霖,獨京城微少。皇帝擔心群臣訊息有假,騙他進食,乃曰:“將遣使視之,果如所言,即當進膳;如其不然,朕何以生為!當以身為萬民塞咎耳!”天不雨,民受飢,我憑什麼活著?要是不下雨,他要將絕食進行到底,這下百姓大為感動,紛紛表示擁護,便是朝堂之上的不少群臣也大讚皇帝文武之德,僅僅一天的功夫,民心空前凝固。
訊息傳來,黎利大大鬆了一口氣,原本他對於皇帝下一個罪己詔的做法不以為然,只覺得不過是文人玩的鬼把戲而已,未必有效,如今看來效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短短一日的功夫,好訊息一波接一波的傳來,讓他有了將這份罪己詔進行到底年頭,今日的早朝之上,他滿臉悲切的當群臣之面自責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隨後,他又駁回了大臣阮陽等人在義安城募兵的奏請,決定“放棄此舉,而下哀痛之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皇城募兵,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令百姓養馬即可免除徭役),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詔書傳遍天下,文武百官百姓莫不是交口稱讚。
見效果如此明顯,讓黎利對和談之事信心大漲,當下讓範文巧立即著手此事,範文巧也不含糊,當即派遣了使者趕往交州城與主帥楊崢商議和談之事。
訊息傳來,楊大人立即召集眾人商議,張本一聽立即表示不同意,說朝廷委任他們此來是行一國兩制,目的是將安南在一個大明的統治之下,如今一切局面都朝著有利的形勢在發展,在囚徒困境日復一日的壓迫之下,不斷的有對方百姓,官員前來,黎利這個時候來求和,分明是不安好心,再者黎利此人反覆無常,一旦今日答應了和談,明日再反駁,不斷是朝廷,還是百姓再一次面臨苦不堪言的鏡面,所以對於和談,他堅決不答應。
而徐朗則認為黎利這是以和議為緩兵之計,勸阻楊崢不要輕易的答應,即便是真的要和談,也要也要效仿前朝金國,最大限度侵奪安南國的土地,最大程度上勒索安南國的錢財,最大限度的對黎利削之弱之,最後再亡之。
對於兩人的意見,楊崢一直不置可否,只好問計與黃福。
黃福在安南多年,對安南多了幾分親切之意,認定在有利的形勢下和談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安南必須是居於明朝屬國的地位,只要安南每年能“饋贈”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即可。作為回報,大明可以給予一些文教方面的資助,但這些需要安南上貢明朝每年貂皮千張、人參千斤。
第二點則是國界的問題,大明有對哀牢、占人的宗主國的身份,同時交州等周邊所在城池原封不動歸大明所有,要說這個條件倒也不算太苛刻,以安南眼下的局面,一旦從大明給予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出這些錢綽綽有餘,所以黎利也一定會答應。
黃福的建議卻遭到了張翼、王通等一干武將的反對,王通認為黎利狡猾多變,此時和談,擺明了是緩兵之計,一旦脫離困境,必會捲土重來,所以對於此等反覆無常的小人,就應該是痛打落水狗,決不能給他喘氣的機會,最好是立即發發兵進攻義安城。
有了種種意見,這份和談自是沒落到實質上,而這也是黎利範文巧二人願意看到的結果,當使者返回,兩人連夜有擬定了一份和談的計劃,想以此來打動楊崢。
第二次的和談與先前相比,無論是進展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比第一次要好了許多,這也是因為黎利給出的好處不少,一、大明與安南為兄弟之國,大明皇帝年幼,稱黎利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二、以交州為國界,雙方撤兵,大明除保有交州之外,還有給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六府為大明在安南疆土,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三、安南方每年向大明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並進貢孔雀,蕉布,犀角,蚺蛇膽,鸚鵡,金,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