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80章:忠臣之事君也,何若,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黎丁道:“作忠臣的後果?“說完不等沈傲問,自顧自的道:”天家有天家的臉面,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輕易碰不得,我小時候聽人說,大唐的魏徵能做好諫官,那是他聰明,他不做忠臣,而做了良臣,良臣,是說象后稷、契、皋陶那樣的人;忠臣,是說象龍逢、比干那樣的人。良臣使自己獲得美好的名聲,使國君得到顯赫的稱號,子孫世代相傳,幸福與祿位無窮無盡。
忠臣則使自己遭受殺身之禍,使國君陷於深重的罪惡之中,國破家亡,空有一個忠臣的名聲。以此而言,相差太遠了!”魏徵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明白自己要作什麼,一生進諫無數,雖然引起唐皇的反感,但從未駁斥甚至治罪,看見方法之成功。他自己成為古代進諫的典範,李世民成為古代明君的典範,李唐之初呈現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這就是做良臣的好處,君臣和睦,開創大唐盛世,再看看這忠臣,雖然他們一個個忠心耿耿,但並不容易駕馭,他們拘泥於各種所謂的正統思想,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對皇帝也有著更高的期待與要求。他們認為,皇帝一舉一動都應該符合聖人之道,不能恣意妄為,甚至連七情六慾也不能有,比這更為要命的是,許多忠臣往往自恃著正義的天平傾向自己,常常直言不諱,甚至為表忠心,侮辱皇帝也在所不惜,這樣做的後果也不言而喻,皇帝是天子不假,可有時候也是要臉面,也要尊嚴,你們忠臣不管不顧,最後的結果,只會讓皇帝下不來臺,對你們也愈來愈不滿,有事情明明知道是對的,卻因為忠臣的言語太過莽撞,弄得下不來臺,最後還要沒答應,效果反而不如做個良臣?“
沈傲聽了沉默了片刻,道;“如你所說,這忠臣還做不得了?“
黎丁對於沈傲從骨子裡多了幾分敬佩,所以才願意對他繼續言語,想了想道:“這話兒對也不對,這,忠臣與良臣雖然並不相同,但也並沒有必然的界限:忠臣也可能具有良臣的能力,良臣也可有忠臣的忠心,兩者一般不太好區別,但就做事的具體風格而言,忠臣重視的是事情的過程,往往寧折不彎,不計後果;良臣則務實一點,堅持原則性但往往又摻雜些靈活性。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意欲徵辟賢隱,粉飾太平。當時有兩位賢士,深受王莽器重,一個是漢哀帝時光祿大夫龔勝,一個是齊人薛方。兩人都不願就徵,但朝庭都欲強而起之,無奈之下,龔勝採取的是絕食式的抗爭,餓至十四日才氣絕身亡,薛方採取的方式則相對輕鬆些,只對著來使拜謝道:“堯舜在上,且有巢由,今明主方著唐虞盛德,小臣願守箕潁高風,請善為我辭。”使人回覆朝命,將事情經過告訴王莽,莽聽他稱頌自己,很覺愜意,倒也放他過去了。兩者當時都被視為賢良,相較而言,龔勝付出的成本、代價更大些,這也是忠臣的成本與代價。南宋岳飛也是位著名的忠臣,他在紹興年間被任為武勝定**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時,當時湖北刑獄万俟卨以為這是一個巴結朝廷重臣向上爬的機會,悄悄向岳飛面陳擁兵自衛之計,讓岳飛不顧朝廷旨命、擴充兵力、積累財帛,結交權臣,聯絡黨羽,以圖大計。岳飛聽了,勃然大怒,忍不住將他痛罵一頓,使得万俟卨挾怨而去。
後來,万俟卨為報私仇,竟然為虎作倀,幫著秦檜將岳飛迫害致死,這種結果,大而言之是忠臣不容,小而言之,卻也是由於岳飛為人忠直,容易得罪人的緣固。武則天時丞相狄仁傑則相對圓融得多。長壽元年正月,狄仁傑因被武承嗣、來俊臣等誣告謀反,被捕入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也爽快得很,立刻承認:“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其收監,不復嚴備。狄仁傑回到獄中,暗暗地在被單上寫明冤情,並透過家人上告武則天,終得辯白冤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李氏大唐的江山。岳飛身死,而使北伐成為畫餅,狄仁傑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大唐的社稷,這其實也是忠臣和良臣的另外一個差別,所以黎某對於魏徵與唐太宗的那番話兒很是贊同,大人渾身傲骨,又滿腹學問,若能做個良臣,為朝廷,為天下做點事情,也不無不可,又何必執著於一個“忠”字呢?害了自己不說,還連累家人?“
“大人的一番話讓下官好生敬佩,但大人卻不明白,忠臣不賴寵而事君,孝子不怙愛而慕親,下官並非要做什麼忠臣,我這麼做,只是不想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吧了,昔公問於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公不說(音悅),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