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458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能,未必會有大明這二十年。

大明的二十年,科舉一直在實施,但畢竟有限,並未形成有利的局面,如今朝局已定,若能及時行科舉,無論是對人心,還是對讀書人的籠絡,無疑是最好不過了,為此一早他就便找來範文巧。

原本這事情找阮鷹最是合適,阮鷹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漢學成就最高,對於漢人科舉那一套頗有研究,但此時兩人是仇敵,讓他堂堂一國之君去牢房裡詢問一個犯人,他可拉不下這個臉。

範文巧才學雖不如阮鷹精純,但也是當代學問高深之士,與漢學也十分的精通,有他輔佐,未必就不行。

範文巧先將科舉制度來源說了一遍,黎利聽得迷迷糊糊,才聽得他開始說到了安南的科舉實施,雖說科舉是從漢人引進,但安南並非照本宣科,如科舉名列第一的被錄用者並不被稱作“狀元”,而是叫做“首科”。直到陳太宗的天應政平十六年,才設立了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甲。再者,如漢人的科舉歷朝歷代多有不同之處,但安南很好有變化,從李朝開始,安南一直就透過科舉選拔官吏,逐漸完善了科舉制。陳朝初年舉行“三教(儒、道、釋)”考試,以各承其業,參加科舉試大學生,分為一甲、二甲、三甲成了定製。

此後,進一步完善科舉制,確立了透過鄉試、會試、殿試的所謂三級選拔官吏的制度,透過大比取士,賜狀元、榜眼、探花。這就是所謂的“三魁之選”自此始。陳仁宗定大比取士,以七年為準,這些既與漢人有相同之處,又有些不同之處。

如今他要做的是徹底延續大明的科舉制度,還是在原先的基礎之上,加以改進上左右為難。

黎利是武將出身,對這些彎彎道道知道不多,範文巧只好耐著性子,一一加以說明,先以明朝的科舉為例,要說這範文巧對明朝的科舉倒也研究的通透,說得頭頭是道。

可憐的黎利卻聽得昏昏欲睡,在得知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頓時汗顏了一把,心道:“幸虧朕不是什麼勞什子大明人,若不然光是這些就足夠讓人喝上一壺的?”

眼看黎利一言不發,範文巧只好接著說了下來,朗聲道:“大明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寅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

第三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