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074章:遂令天下父母心,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衙役點了點頭道:“也是剛剛知道的,況大人正在安撫百姓,讓他們耐性等候,巡撫大人正積極調配糧食,用不了幾日朝廷的糧食也就來了,暫時忍耐幾日——?”那衙役說著說著眼圈微微紅了,幾乎要落下眼淚來:“況大人聽到訊息後,大叫了聲母親,整個身體就倒在了地上,就此昏了過去?”
“什麼昏了過去,怎麼樣沒事吧?”楊崢又是吃了一驚,古人以“百善孝為先”,這絕不是一句空話,那是實實在在的孝順,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首先弘揚的就是一個“孝”字,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可以說“孝順父母”在這個時代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容不得有半點質疑,這可不是他這個二十一世的人所能理解的,子女對父母的情感,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從歷朝歷代的典籍以及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可以窺知一二,況鍾為人至善至孝,與父母的情誼,自非比尋常,能由此表現並不意外。
“大人放心,況大人只是因為陡聞噩耗,一時悲傷過度,才昏了過去,府衙的郎中已為其整治,這會兒已安然無恙了……?”那衙役道。
“那就好!那就好!”楊崢暗鬆了一口氣,但很快這口氣又提了上來,古人固然講究孝順,可孝順的規矩也不少,按制,官員從得知父母去世訊息起,必須回祖籍守制居喪二十七個月,謂之丁憂。古禮三月而葬,然後初哭,行虞禮、卒哭“虞禮”是安瑰祭,三次虞祭之後,行“卒哭”禮,獻食舉哀於靈座以後,不再哭悼。卒哭十一次為“陽禮”,將神祖迎入祠堂,禮畢將:主移回原處。喪後十三個月至十五個月舉行“小祥”、“大祥”禮。七個月舉行“譚”禮,意為安然平安,心情激動可安一些。死者安葬以後,孝子要居喪、一服的孝子要居喪三年。居喪也叫“丁憂”、“丁艱”,又叫“守孝”,是對父母孝心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兒女是否孝順的考驗。按照古禮,丁憂三年期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裡,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曉苫枕磚”,即睡草蓆,枕磚頭塊,要粗茶淡飯不喝酒,不與妻妾同房,不叫絲絃音樂,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丁憂的社會基礎是“孝”,為什麼孝,因為小孩初生,三年不離母仔,時刻都要父母護料,因此父母亡故後,兒子也應還報三年.但居喪時候也有些權變的,《禮記•曲禮》明確規定說:“居皮之禮,頭襯創則冰,身有病則治,有疾則飲酒食肉,疚止復初”,就是說一是有病,二是年老的。此外碰到國與家發生衝突,要家禮服從國事,孝子可出來為國效力。敢這麼幹的人,多半都是遭千人唾萬人罵,輕則丟官,重則判刑。當然了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士林鄙視不說,還得忍受父母離別之痛,可以說但凡沒有大毅力,絕不會走這一條路的,而這也是楊崢此時苦惱的原因所在了。
最快更新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