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943章:善將者,其剛不可折,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眼光不可謂不高,就連他老人家都說了“人皆言農桑衣食之本,然棄本逐末,鮮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無不耕之民,室無不蠶之女,水旱無虞,飢寒不至。自什一之途開,奇巧之技作,而後農桑之業廢。一農執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織而百夫待之,欲人無貧,得乎?朕思足食在於禁末作。”足見商業的作用不多,他老人家還說,“君天下者,不可一日無民,養民者不可一日無食,食之所恃在農。”這就是告誡了後人,這天下富裕靠的還是老百姓,百姓有了土地,有了穩定的賦稅,與商業的流動,不穩定相比,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可謂是最為穩定的東西,工商業固然有些私利,但與朝堂的作用不大,若能兼顧固然是好,倘若而選其一,自是農業為本了,眼下的蘇州城到底是個什麼樣,他比誰都清楚,土地的兼併已到了不可不為的地步,這與蘇州,與蘇州的百姓,與他來說是一次最佳的機會,與一片混亂之中,拔出倚天劍,快刀斬亂麻,徹底丈量土地,恢復賦稅,為此就算是天大的風險,他也不可能去放棄,他甚至覺得自己若是放棄了這次快刀斬亂麻的機會,蘇州的百姓將會更加困苦,還不知要這樣的困難的日子裡煎熬多少年,蘇州能撐多少年,他還真不敢想象,然而楊崢的那一番話兒或多或少的流露出呵護工商業的意思,這一點他不反感,若是太平年月,他也樂意這麼做,隨著蘇州的人口激增,在良田固定的情況下,每個人得到的良田早已不是洪武、永樂年月的大面積了的好田,許多百姓的良田已昔日的貧田了,在賦稅不變的情況下,與百姓來說這無形之中多了一份壓力,大明的商業稅雖低,可在規模變大的情況下,數量也不是不可觀,況且對商人徵稅,並沒有(對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損害。如今朝廷的各項開支沒有減少,每年的稅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鹽池和商人徵收,就必然要向農民收取。與其損害農民(的利益),倒不如還是向商人徵稅。有了商業上的幫襯,百姓的日子也可以好過些,換做任何人都不會阻止的,可如今的蘇州改革勢在必行,讓他為了這個還在萌芽,與蘇州眼前的亂攤子毫無益處的工商業而停止他籌劃了一年多的改革,怎麼看他都不願意了,因此楊崢略顯暗示的話兒他不是聽不明白,而是選擇性的聽不明白,反正他也不是正經的科舉出身,你楊大人是巡撫不假,總不能仗著上司的身份,為難一個刀筆小吏出身的四品知府吧?“
楊大人又沒火眼金睛,自是看不出況大人的裝傻,還以為他不明白自己的心思,繼續苦口婆心的勸說道:“耕者少而食者多,天下之人食力者什三四,而資糴以食者什七八矣。農民無遠慮,一有收熟,視米穀如糞土,變谷以為錢,又變錢以為服飾日用之需。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吾恐田卒汙萊,民不土著,而地方將有土崩瓦解之勢矣。可不為之寒心哉。這些話兒在蘇州流傳很廣,以況大人的本事不會沒聽到吧?”
況鍾道:“聽到又如何?”
楊崢聽他語氣生硬,顯然有些不耐煩自己的勸說,心頭也有了些許怒氣,語氣不知不覺的提高了不少,道:“聽到了就就應該明白,商業的發展是蘇州未來發展的希望,與蘇州甚至整個大明都有莫大的好處,咱們不可因一時的魯莽,做出殺雞取卵的錯事來,省得將來追悔莫及?“
況鍾道:“卑職知大人的意思,可大人也該明白,蘇州情況如此,再也等不得?”
楊崢一愣,竟說不出話兒來,蘇州的確等不得,不用說他,就是況鐘面對這樣少吃少喝的蘇州城,誰也不敢保證不出事,如今商業已亂,百姓之所以沒鬧騰,一來況鍾與周枕這幾年的努力功不可沒,運輸的改革讓蘇州得到了不少實惠,況且這幾年況鍾從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做得極致,讓蘇州得以恢復元氣,若非如此,這場大雪,加上火焰一般土地兼併速度,不鬧騰才怪呢,可即便如此蘇州的亂相也到了邊緣,如今差的就是揮臂高呼的領路人罷,若不趁著最後的稻草還在加以改革,能出多大的亂子還真不好說?
想到了這裡,便知道為何對自己的想法,況鍾置之不理,不是人家不上道,實在是這個時候的商業太上不得檯面,論力量不足以抗衡城中的各路人馬,論規模不過是小打小鬧,勉強有幾家大的也不過是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影響力,勉強沾點邊的商業稅還不高,三十取一,三公佈徵稅品名,零星物品和農具、書籍免稅,竹木柴薪免抽分,這點稅收少得可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