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925章: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梁朝,梁武帝蕭衍頒佈的“通經之士不限門第授官”,更是對士族參政途徑的削弱。但對士族最大的打擊還是梁末侯景之亂。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富室豪家,諮意裒剝,子女妻妾,悉入軍營”。在侯景軍殺掠時,世家大族“莫不衣羅綺,懷金玉,交相枕藉,聽命待終”。據顏之推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家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王謝袁蕭四大望族當然也不能倖免。陳霸先建立陳朝,重用南方土著豪族,隨晉渡江的百家士族,包括王謝等望族,在陳朝為官者已寥若晨星。

雖說,士族沒落受打擊最大的是在侯景叛亂之時,其實從士族本身來講,也在逐漸走向**沒落。在士族掌權的情況下,士族子弟可以“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士庶不交往,不通婚。身為士族非常驕傲,政治不求進取,享受高官厚祿而碌碌無所作為,生活上腐朽不堪,在梁朝全盛時期,士大夫“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嬌生慣養已成廢物。連士族必須具備的家學淵源條件也不要了。“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像這樣的腐朽無才計程車族,即使沒有侯景之亂,也必然要走向沒落、衰亡。王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沒落,不得而知,但名門望族整個名頭延續的千年,其影響力還在,他們靠著自身延續千年的文化底蘊,家族實力、以及延續了千年的名望,一直屹立不倒,王氏何時來蘇州不得而知,但有一點蘇州人都知道,那就是如今的王家嫣然是蘇州名門望族之首,隨著實力的膨脹,他們的田地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多,不僅圍繞王家方圓百里村莊都是他家的佃戶,甚至蘇州七大縣都有他們的田莊,細細盤算起來,這次丈量的土地,就有三分之一出自這些名門望族的門下,他們靠著這些土地,中飽私囊,與蘇州,與朝廷的利益不顧,嫣然是蘇州最大的公害了。

按照舊制,皇上賞賜的田產是免徵賦稅的,名門望族雖需要繳納稅收,但因為名望在,加上延續千年的文化底蘊在,隨著本朝八股取仕,王侯將相少不了有這些大家族背後的影子,有了這些立足朝堂之上的保護傘,他們肆無忌憚的吞噬百姓手中良田,從大明建國,王氏所擁有的良田,不過是一萬畝而已,如今才六十年,王氏仗著在朝廷之上的勢力,愣是從百姓手中兼併了十幾萬畝,這些良田每年以極少的稅收打發了朝廷,更大的好處則全部落入了王家的口袋中,有這麼一個珠玉在前,其他的名門望族,有樣學樣,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兼併百姓手中的良田,短短十幾年的功夫,大明建立之初不過八萬多畝良田的名門望族,發展到今時今日,竟達到了四十萬多萬畝,足足佔了蘇州的五分之一,蘇州賦稅一直收不上來,除了豪強地主不配合外,盤踞在蘇州的名門望族或多或少脫不了關係。

況鍾一心治理蘇州,自不會放過這些中飽私囊的名門望族,在蘇州一地展開了利國利民的“清丈田畝。

“仗著自己況青天的清官之名,愣是在蘇州開啟了局面,雖說在清丈中也發生了一些弊病,如有的地方官,“爭改小弓,以求田多”,但總體來說,效果很明顯,光是蘇州城盤踞的名門望族竟丈量出來了十餘萬的良田,按照丈量出來的良田,這些名門望族所需要上繳的稅收足足有四十萬石糧食,這與眼下的蘇州城可謂是雪中送炭的好事,不但百姓有了良田,蘇州府衙有了稅收,就是這四十萬的糧食一旦全部收了上來,哪怕蘇州糧食價格再高,也人人有糧吃了,還怕什麼雪災。

但要做到這一步,並非容易的事情,這些名門望族延續了千年,勢力早已融進了蘇州城的各個角落,不要說他們不會答應這一切,就算他們答應了,礙於他們的盤踞在蘇州的勢力,誰又有這個擔子去對他們開刀呢,大明開國六十載,蘇州知府能幹的不是沒有,有見識的也不少,可與蘇州的治理上多半袖手無策,說到底問題還是在蘇州的這些名門望族的身上。

聽了衙役的稟報,楊崢尚未來得及說話,一旁的高航則是一臉驚訝的,這也難怪身為錦衣衛,雖說威風不如洪武永樂年,但虎倒虎威在,平日裡辦事,只要說出錦衣衛的大名,上至王侯,下至尋常百姓,沒有不害怕的,做了這麼多年錦衣衛,還是頭一次聽說,尋常地主竟敢找到知府頭上算賬,驚訝之餘,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憤怒:“他們要做什麼,好好一個蘇州城,好良田都被他們佔去了,這麼多年朝廷沒從他們手中多收一分一毫的糧食,怎麼著,今日朝廷有了困難,想從他們哪兒要點糧食,就來造反了,當真以為我大明朝的將士都是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