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191章:坐看雲起心自在,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直站在書架旁端著印章的王振聞言立即走上前,恭恭敬敬的應了聲,便從懷裡的摸出厚厚一疊的紙張來,當著宣宗和楊士奇的面,放在書桌上,然後隨手拿起了最上面的幾張白紙,略一沉吟,便道:“且說明朝洪武皇帝定鼎南京,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四海賓服,五方熙皥,真個是極樂世界,說什麼神農、堯、舜、稷、契、夔。傳至宣德,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那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熏熏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頑耍。這年月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員都上本淚聒也不震怒,人都說神宗皇帝真是個堯、舜了。一時賢相如楊士奇,一班兒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權柄又不弄權柄的,坐鎮太平。至今這年月。讓人好不感嘆思慕。”
楊士奇來自民間,自是聽得出這是民間演義的話兒,對於這種演義他從小聽了不少,並不驚訝會有人這麼說,畢竟如王振所說,如今這時代的確大明最好的時代,既沒有洪武的高壓,也沒有永樂時的力不從心,皇帝登基六年息兵養民,賑荒懲貪,天下安定太平,儼然有盛世之相,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晚上吃些酒,醉熏熏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頑耍在大明宣德六年已算不得什麼。
就這會兒功夫,王振重新拿起了一張,朗聲念道:“我寧利風父母俱廿三歲。時丁昇平,四方樂利,又家海角,魚米之鄉。鬥米錢未二十,斤魚錢一二,檳榔十顆錢二文,著十束錢一文,斤肉、只鴨錢六七文,鬥鹽錢三文,百般平易。窮者幸託安生,差徭省,賦役輕,石米歲輸千錢。每年兩熟,耕者鼓腹,士好詞章,工賈九流熙熙自適,何樂如之!”短短几句嫣然一幅盛世畫面圖了。
王振並沒有停下的意思,宣德改元,豫之承平久矣,閭里寧謐,無雞鳴犬吠之警。而宋歲大稔,畝數鍾,輸銀三分。居官者,崇廉潔,尚不知有暮夜之金。吏猶無過村落索飯者。歲暮,老農衣大縑,騎牝馬,燕集進錢百,則儼然上客矣。士大夫之家居者,率為樓臺、園囿、池沼以相娛樂。近水則為河亭遊舫,蓄歌伎,弄絲竹。花晨月夕,酣不絕。風流吟嘯,彷彿晉人。其或有樸魯不為放達者,則群起而非笑之曰‘傖’。”
王振念得慢,楊士奇聽得仔細,這幾段看似讚揚盛世的言語,其實多半的是商人的真實寫照,錦衣衛與東廠的番子遍佈京城每個一個角落,想要收集這點東西並不是難事,比這個更多更好的他相信只要皇帝想要就一定能收得到,他驚訝的是皇帝為何要收集這些市井的言論。
正思索之際,宣宗忽得衝著王振擺了擺手道:“這些就唸到這兒了,先生可以將官員的奏摺撿幾本給楊愛卿念一念?”
“是!”王振恭恭敬敬的應了聲,隨手放下了手中的紙張,而是伸手從書桌上堆積半人高的奏摺裡隨便抽出了一本,展開後便唸了起來:“嗚呼,蜀中儲糧之法,廢弛已久。民以逋欠為常,官以姑息為德”
“蜀民逋稅習風久矣,其猶甚者莫如瀘州毫順銅梁,括其一年正額,不下十餘萬石,所入公家者,止三二分爾”“以鄙邑之田,不登稅籍,殆什之四五,永樂以來皆奉明旨,永不起科。此先王曠蕩不徵之恩,以馳其利於民者乎?”
楊士奇聽到此處面上一熱,如今的皇室已不比洪武一朝,經過靖難之役後,權利已是大大降低,縱然是皇室也只能地方上獲取代表田地的一筆數量極少,多一點的也只不過幾萬兩銀子而已,這點比起京城、蘇州、閩浙一帶的大商人怕是零頭都不上,況且鑑於永樂皇帝獲取皇帝的手段,從永樂後對於藩王的權利多有限制,根本無權直接佔有大片田地。反而是商人,他們依靠多年捐納入仕,或課子讀書,在從事商業活動的同時,極力躋身於官僚階梯,使商業資本與官家結合,從而利用其中的便利,經營的質庫、當鋪,遍佈各地,並以此盤剝重息,累積財富。非但如此,商人還將高利貸資本直接地深入到手工業和農業生產中去。如粵商經營糖房業,春以糖本分與蔗農,冬收其利。河南、江蘇各地農村,商人春出母錢貸下戶,秋倍收子錢。江西、浙江的商人更是將高利貸的觸角,伸向雲南、四川等邊疆鄉村。他們普遍透過高利貸手段以及其他各種辦法掠奪土地。如山陝商人,多以開中積穀,墾闢邊疆起家,有藏粟數百萬石者。江西商人在湖廣地區憑藉其雄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