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7章 恆產和恆心,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帳之內,似乎安靜下來了不少。

杜遠和趙雲都偷偷瞄著思索著的斐潛。

片刻之後,斐潛忽然笑了笑,打破了沉寂說道:“子龍以為如何?”

“……”趙雲拱手說道,“主公,雲初聞此事,不明就裡,豈能置喙?”

依舊是這麼謹慎的人。

斐潛點點頭,並沒要趙雲一定說些什麼的意思,而是轉向看向了杜遠,微微笑著說道:“文正之意,某已知矣……文正歷來勤勉,北屈、平陽,離石,皆是如此……”斐潛微微的笑著,對於杜宇維護徵西集團利益這樣的態度表示讚賞。

不過讚賞歸於讚賞,有些事情斐潛他現在也還不能說,總不能當下就跟杜遠解釋一下小冰河時期,說一說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剩下十幾年二十年就快到來了?

縱觀華夏的歷史,天候不出大的變化的情況之下,外部的遊牧民族只能一時猖狂,唯獨幾次小冰河時期,導致氣候反常,寒冷線大幅度南移,最終迫使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內憂加上外患,終究使得華夏農耕王朝被遊牧民族推翻。

華夏曆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

斐潛說道:“西河濁亂,習俗已久。今若急捕法網,不相饒借,多有傾於鮮卑者,其民多愚,未知好歹,恐相追隨,則人流物散,何以為續?於民而言,若有恆產,方有恆心,故遣子敬授之,以增其恆產也……其利避害,乃人之常情,縱其貪鄙,所取處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民有恆產,方有恆心……”杜遠皺著眉頭,喃喃的重複了一下,片刻之後有些恍然拱手說道,“西河之地,正是如此!民無恆產,便生離心!主公之言,金玉之聲,遠自當謹記……今惑已解,遠職責所在,不敢久離,特向主公告辭……”

杜遠認為斐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西河胡漢雜居很長時間了,很多漢人漸漸跟胡人一樣處在半流浪的狀態之下,這樣自然不利於政治民生上的穩定,所以派遣棗祗傳授農桑技術,讓這些西河的民眾能夠穩定下來,不再跟著那些當地豪帥瞎胡鬧。

心念一通,杜遠一方面覺得自己跟不上斐潛的思維,有些慚愧,便有些想要多做一些,來多理解一些斐潛的政策的思想,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一地太守確實不能離開治所太長時間,否則家裡反了估計都不知道……

所以杜遠也沒有耽擱,便向斐潛告辭,準備返回西河。

斐潛點點頭,說道:“如此也好,待某陰山事了,再來尋文正叨擾一杯,觀西河風景就是……”

杜遠笑道:“屬下定然掃榻相迎!”

斐潛站起,將杜遠送到了大帳口,然後和杜遠告別。待杜遠走後,回頭一看,卻見到趙雲若有所思的模樣,不由得問道:“子龍所思何事?”

趙雲恭敬的拱了拱手,帶動胳膊上的鐵甲叮叮作響,說道:“主公,方才‘恆產恆心’一言……莫非出自孟子?”

趙雲看著斐潛的身影,心中多少有些感概,對於趙雲來說,斐潛能說出讓老百姓有恆產的理念,則是讓趙雲很是心動,畢竟當年趙雲度過那些流亡的日子,實在是記憶猶新,因此斐潛問及的時候,也忍不住想要探討一下,不再隱藏自身的想法。

斐潛一邊向大帳內走著,一邊示意趙雲跟上來,說道:“……子龍最近讀過孟子?”

孟子在其言論著作有幾次談及恆產和恆心之間的關係,“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斐潛和杜遠所說的,並非完全是搪塞之詞,也不完全像是杜遠說猜測的僅僅是起一個穩固地方的方法,還有更為深遠的考慮。

首先,畢竟土地問題,不僅僅是在封建社會,甚至在後世都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向外擴張可以解決一部分,但是在國內依舊無法避免兼併,就算是斐潛當下推行的爵田制度,也只是在能暫緩,並不能根治。

其次,而且爵田制度,推行的阻力也是不小,所以斐潛也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政治理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