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90章 商賈,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謀其政。
現在斐潛是整個徵西集團的領導者,而整個華夏又似乎在重現當時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割據紛爭的情況,所以可以互通有無的商人地位又重新被提升了起來,因為各地諸侯地理範圍總是有限的,有些物資不可能本地產出,必然要經過商人的貿易。
斐潛下轄的這些商隊能夠得到各地諸侯的默許,在其領地之類交易買賣,其中固然有斐潛這個徵西將軍面子上的一部分因素,但是更多的是這些諸侯他們也希望透過商隊獲取他們想要的那些物資。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沒人提出什麼抑制商人的政策。
但是一旦從分裂迴歸了統一,大地主統治階級就必然希望天下人都被約束在土地上,子子孫孫為了土地付出,然後使用者籍限制人口的流動,從中獲取一代又一代人上繳的各種賦稅……
那麼各朝各代,持續的推動重農抑商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商人,尤其是對其前身曾是農民的中小商人以這樣或那樣的限制,貶低其社會地位,其用意正是為了“驅民而歸畝”,同時遏制商人與國家爭利,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在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漢儒融合了戰國時期法家重本抑末的思想,也認為只有農業才能生產財富,這種思維一直持續直至到了偏安一隅的宋代才有所放鬆,但是宋代的地理環境,也可以看成是春秋戰國的一個四國或是多國版本……
商人帶動了商品流動,促進了地域溝通,同時也想白石羌一樣,會間接的發展道路網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科技的進步,因為新奇的東西利潤肯定更高一些。
但是要怎樣才能讓商人的地位不高不低,不至於在統一之後再度的陷入矯枉過正的境地呢?
斐潛忽然覺得這個問題有些陷入了死迴圈。
封建王朝,只要是大統一,地主階級必然抬頭,那麼上升的地主階級自然就會打壓一切破壞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小農體系的敵人,然後社會就逐漸進入一潭死水的狀態,沉寂當中累計著矛盾,等待下一輪的爆發出來……
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鑑的方法來改變這樣的局面呢?
分權?
不,華夏人,嚴格說起來是人類的通性,但凡是分權的,一定牽扯到無時不在的內部消耗,集權的雖然也有,但是相對少一些。
斐潛閉上了眼,儘可能的回想自己看過或是聽過,搜尋存留在腦海當中的記憶,發現似乎有一條路可以試試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