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15章 蝗災爆發,牝雞謠言,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王英的那一攤子的事情。
雌雞化雄啊,天下動盪啊,總之不是什麼好事情,看看,不是上天示警了麼,蝗軍,呃,蝗蟲來了啊……
對於斐潛來說,這些謠言這他孃的真能扯,比倪哥還能瞎掰,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後世磚家叫獸一番薰陶和教導的漢代人來說,這些謠言則是相當有殺傷力的。
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當年斐潛是被多少磚家叫獸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從報紙到電臺,從新聞到廣告,幾乎所有都被輪了一邊之後,才徹底對於所謂磚家叫獸失去了信心,而當下漢代,當一些人信誓旦旦的說出所謂事例來舉證的時候,又有誰能立刻清醒的認知其中隱藏著的詭秘?
斐潛微微皺眉,說道:此事與無關!
《春秋·桓公五年》,螽。《春秋·僖公十五年》,八月,螽。《春秋·文公三年》,雨螽於宋。《春秋·文公八年》,又聞螽……蔡琰堅持著,認為這只是斐潛在維護她而已,而她也不願意斐潛為難,桓公行不端,僖公好征戰,文公廢嫡立,此皆人主有失,方有螽生也……將軍當以大局為重,勿存私念也……
早在公元前707年,就有記載山東區域出現了蝗蟲,算是最早記錄下來的蝗災。隨後歷朝歷代,對於蝗災也是十分的重視,將其列為三大災害之中,但是一直到了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當中才全面且系統的介紹了蝗蟲的產生和發展,統計了蝗蟲發生的年份月份等等,並且說明蝗蟲只是吃莊稼的害蟲,不是神,也不是所謂的天降預警……
所以當下的蔡琰有這樣的認知,也就不奇怪了。
嗨……先坐……斐潛搖了搖頭,有時候蔡琰讀書是個優勢,但是死讀書麼也不行啊,恆公行不端?何為不端?合謀弒父?
蔡琰微微點了點頭,春秋之中,隱公無祭,乃喻不臣也……
魯隱公,魯恆公的老子,死在了魯恆公和羽父的手中。
《春秋》並沒有記載魯隱公是如何被安葬的。按照《春秋》的體例,國君被弒,而弒君的之人如果沒有被討伐,那麼就不會記載葬禮,因為這是不臣的行為,君主有怨冤,所以不能安享祭祀和葬禮。
羽父起先是建議魯隱公殺了公子允,也就是後來的魯恆公的,結果魯隱公沒同意。羽父擔心此事洩密後對自己不利,就汙衊魯隱公欲對公子允不利,勸公子允殺魯隱公,然後公子允同意了。
於是乎羽父派人殺死了魯隱公,立公子允為君,是為魯桓公。
結果魯恆公也沒討到什麼好下場,他娶了個老婆,結果是個德國骨科的……當發現頭上一片大草原之後,魯恆公自然不能忍,選擇回家打老婆,然後就被德國骨科給搞死了……
這個例子甚至在唐朝的時候被拿來攻擊李世民,因為李世民麼,其實也是幹了這種所謂不合禮法的事情,只不過李世民是個狠人,當著文武大臣的面生吞了蝗蟲……
活的。
皇權爭奪之中,人性就被放大了,一點惡能被擴大到了百倍千倍,親情什麼的也就自然靠邊站。不是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若是因為五百五千就出賣的,誰都看不起,喊打喊殺的,抓起來沒商量,但是如果說賣了個五千萬五個億,那就是誰都羨慕了,甚至官方可能還會到現場維護秩序……
所以魯恆公的事情能算是多大的事麼?
李世民的行為又有什麼問題?
關鍵依舊還是兩個字,利益。
隱公、恆公之死,乃權落羽父,柄與奸妄也……斐潛沉聲說道,奸妄之人,鼓唇弄舌,從中漁利,春秋如此,而後亦如是!隱公、恆公非害於弒,乃懦弱無能,使得公子翬之流,得意逞兇!如今謠言,亦是此類之人,混淆視聽,居心叵測,另有圖謀也!
搞出這個事情來的還能有什麼人?
不就是被蔡琰等一群女子給比下去了,然後覺得心中很是不爽,藉著機會嘰嘰歪歪的人麼?
蔡琰有些愕然,顯然她之前沒有想這一些。
斐潛站起身說道:去叫上手下的那些娘子軍到將軍府衙前匯合……
蔡琰有些呆萌的說道:啊?要做什麼?
滅蝗!斐潛惡狠狠的咬著牙說道。
斐潛當然不想在人前表演一番什麼叫做活吞蝗蟲,嗯,死了的也不行,所以斐潛準備帶上比蝗蟲還要更兇悍的生物去滅蝗!
一個月能流血一週都不會死,依舊活蹦亂跳的生物,擁有一種天生下來就會七十二變,一念之間可以在萌萌噠和河東獅隨意轉變,也可以是連水瓶子都擰不開然後如同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