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82章 宗廟祭祀,思維跳躍,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詭三國
太興三年,七月初一。
長安。
大漢驃騎將軍斐氏祖廟。
斐潛祭祀五祖。
禮記:諸侯立五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
雖說是要求每月一次,但是實際上還是一年五次居多,也就是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臘,一歲五祀。
這種祖宗祭祀,也是分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天子七,諸侯五,大夫三,士一,至於庶人麼,在家裡擺個桌就成了……
斐潛現在要做的事情雖然很多,但是依舊要一步步來做……
清晨,斐潛就帶著一大幫子的人,到了斐氏宗廟之所。
只有天子和諸侯的宗廟,是放在建築物的中軸線上的,也就是大門對著的那一條線,而大夫和士都不可以放在中心線上,必須分開來,所謂廟左而右寢是也。
宗廟的主殿一般都稱為宗殿,也是整體宗廟建築群落當中顯得比較長,視覺效果比較深遠的一個建築,在殿內的神龕之中會供奉五祖。
宗殿之前的臺階是用白色長條石搭建出來的臺階,一共五層,正對應著五廟之數,廣場左右還有兩個分殿,一般會將家族之中,屬於分支的功臣列入其中,比如當年還算是牛氣的諫議大夫斐敏,如今就只能安放在偏殿了。
站在佇列正中的,就是穿著一身的冕服,頭戴冕冠的斐潛,配赤綬,為四彩,分別是赤黃縹紺四色,端是氣度非凡,精神煥發。
冕冠是周朝的時候制定下來的用在最隆重場合使用的頭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主要有六種樣式,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稱六冕,而這六種冕冠的功能、形制都有不同,像斐潛現在,便最多隻能用到鷩冕。
鷩是一種雉的名字,又稱之為華蟲。
所以斐潛現在身上的冕服,就有畫有華蟲、火、宗彝三種圖騰象徵,同時在裳上還刺繡有藻、粉米、黻、黼四種圖案。
這一套冕服冕冠制度,一直從春秋用到了漢代,基本沒有什麼改變,然後唐宋明略有變化,一直到了被各種電視電影網路劇美化的我大清麼,在殘酷的剃髮易服之下,一套沿用千年的冕冠制度也隨之消失,變成了紅斗笠、光腦門和一條不知道如何形容的頭髮尾巴。
黃月英墮馬髻,身著祭服,頭帶步搖,耳懸簪珥,挽著小不點斐蓁,也是顯得雍容華貴,儀態萬方,跟在斐潛身後。
至於說蔡琰?
蔡琰混在龐統等人之後,屬於第三梯隊。
蔡琰臉皮薄,雖然黃月英和斐潛嘰咕嘰咕說了,但是蔡琰哪裡會肯,若是真的跟在黃月英身邊,豈不是當場羞死了……
在黃月英的後面,就是第二梯隊了,也就是屬於斐氏家族的成員,站在比較靠前的,是斐敏的兩個兒子,然後後面的便是這幾年從各地趕來,表示是驃騎將軍流落在外的侄子孫子輩,幸好斐潛對於漢代文化多少認知,否則還說不準真的以為他父親當年雲遊四海處處留情,就像是電視電影上的那樣,在大明湖畔強什麼民女然後那啥啥了,話說回來,一個大清的皇帝然後在大明湖那啥啥不膈應麼……
像斐氏的這些子弟,斐潛一律都往學宮塞,先學幾年再說。一些學費食雜費,斐潛多少還是給得起的。抱著來混口飯吃的想法的,斐潛也不反對,畢竟這也是大漢習俗,但是多少要學點東西,至少學個數理化,當個小吏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斐潛會獎勵那些成績優異的,給與更好的待遇,自然也就會刺激另外一部分去努力。
在這些人當中,斐和顯得引人注目。一來是年歲較長,二來也實授了官職,領萬年縣令兼任將軍府馬政司從曹,比兩千石,自然是春風得意。
第三梯隊的,就是以龐統為首的青綬代表了,青白紅三色的綬帶在風中微微拂動。間雜一些黑綬,至於黑綬以下,基本上來說就沒有資格站在此處了。
為什麼斐潛祭祀祖宗,龐統等人雖然不是姓斐,但是也可以參加呢?因為春秋戰國傳承下來的慣例,龐統之流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斐潛的家臣,這也就是所謂主公稱謂的由來。
宗廟禮官站在殿前,而樂工等則是在兩側迴廊之下。
巳時一刻。
一聲鐘鳴,響徹碧空。
殿前的禮官深深吸了一口氣,甚至都能看見其胸廓擴充套件的動作,旋即高呼:禮……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