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85章 才與財,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今竟然不分名望高低,使得無名之輩得同臺而論,豈不是明珠混於魚目之中乎?
旁邊一人倒也不在意此人是不是屬於無中生友的型別,他更在意的倒是另外的一件事情,經書繁浩,如淵如海,此番普選,又怎生選得過來?難不成大儒之賢不可一言而定?偏偏要如此大費周章?
聽聞此次普選,鄭公當之無愧之外,水鏡先生倒也名無其實,其餘之人便是相爭不下,川蜀漢中也有多人參選,欲取一席之地也!可惜我山東大儒甚少至此!
鄭公豈非山東之士乎?
呃?!
這個我是說,比如北海孔氏
孔氏?呵呵,哈哈
汝好生無禮!有言便說,譏笑何意?
二位!二位,稍安勿躁,都是一家之人,何必爭執不下,反倒是讓旁人佔了便宜?今有聞,說是有正解首席,次席之位,某倒也是能多少知曉其意,只不過這正解委員一職,這委員二字究竟是怎生說法?
旁邊一人則是說道,委員,便是委以重任之人也,又有窮源意委之意,如今經文正解,豈不是正當如是?驃騎以之為名,倒也恰如其分。
哦,如此說來,倒也恰當。
多些解疑,兄臺高見
哪裡哪裡
嗨,諸位!嗨!諸位!又有一人立起身軀,朗聲說道,鄭公威名四海,此等首席倒也名副其實,這水鏡先生麼,嗯,不談也罷,次席也是無礙,但是這另外兩次席之位,又怎能是任由川蜀河東瓜分?
川蜀之中,何可稱大儒?
就是就是,川蜀本無學士,乃文翁遣相如傳七經,如此說來,川蜀之士當尊稱吾等為師叔
哈哈哈
文翁是西漢之時的川蜀太守。在漢景帝年間,不僅是在農桑上有所建樹,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近兩千頃,大力發展了川蜀的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他也在川蜀之中建立學校,興辦教育,並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一十八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蜀後教授生徒,因此大部分的漢人學子都認為,川蜀的文化興盛,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
雖然說文翁確實對於川蜀的學術事業貢獻很大,但是川蜀學風之興,卻是由來已久,並非是從文翁一個人身上開始的,而是川蜀之中原本就有一些淵源傳承。
川蜀之地,其實在漢家學子心中,和隴西隴右其實差不多,都是屬於鄉下人的地盤,是文明未開化的地區,這也不是說完全的貶低,畢竟川蜀之地和關中中原等繁華區域,經濟和文化上確實是有一些差距的。
正是有這樣的差距,所以川蜀文化之中,並不可能由一個文翁就能在一朝一夕之內彌補起來,所以在漢武帝之時,忽然出現了司馬相如、王褒、楊雄這三位雄踞漢賦高峰之上的漢賦大家,就難以全數都歸功於文翁身上。
其實司馬相如等人,是因為川蜀有過好幾次的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政治上的統治考量,曾經將六國的豪俠貴族富商等大族,遷往川蜀,這其中自然也有大量的讀書人。
在西漢初期,在政治鬥爭之中失敗的,也常常被流放到了川蜀,甚至更遠的區域,這些流放的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也給川蜀帶來了各種文化技術,其中免不了也就有儒家文化,黃老之學等等。
同時在加上司馬相如等人在那個時候,剛好契合和漢武帝的政治需求,和當時在政治朝堂之上的那些黃老之學的人並不相同,而且司馬相如等人也發現了這一點,便是激勵的配合漢武帝進行鼓吹。其實也就是符合了漢武帝心中的春秋大一統,漢家六合風,九州共貫文,漢武帝不僅是要在政權上加強統治,而且也要在精神文化上進行一統。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漢代川蜀的儒家文學人物,是先天渴望著和政治媾和的,因此在斐潛召開了第二次的青龍寺大論之後,這些川蜀之中的人物,便是絕對不允許錯過了
管寧在一旁獨坐,等吃喝完了之後,便是微微搖了搖頭,招手叫來了夥計,結算了餐費,便是站起身,向外而去,並沒有對於酒肆之中那些山東士子的串聯商議,說是要去川蜀士子的講經會上砸場子有什麼興趣。
谷髧
但是管寧猜測,這些傢伙可能七八分都會折翼而歸
這些山東士子,想要分一杯羹,這個願望很正常,但是他們很多人並不清楚,有時候並非只是單純的想要,就能夠得到的
他們很多人想要參加,只是連成為候補的資格都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