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59章 爆發的誤會,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比如說盧毓。
他到了長安之後,在得到了警告之後,便是離開了青龍寺,到了周邊鄉野,一方面是暫且避開某些風頭,另外一方面也是真實的去看一看長安三輔的百姓生活情況,而就在這樣的觀察過程當中,盧毓本身就有一些偏向於黃老,講究平等互助的理念,自然而然的就和五方上帝的宗教體系比較契合了起來。
先天的不平等,可以透過後天的努力去改變。
同樣的一句話,或許在一般百姓那邊,只是覺得自己做好事積德,而在盧毓心中,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學子之間,用在經文當中,用在日常之時!
當他興沖沖的有了更新的收穫,更多的感慨回到了長安,剛想要和小朋友小夥伴一起分享一下,結果就聽到了他不在長安這些時間之內,某些人,特別是周全對於他的言語的歪解,藉著他名頭的鬧事!
這如何能忍?
盧植脾氣就耿直,盧毓得他父親影響,也是差不多。
當場盧毓就怒氣衝衝的趕到了青龍寺,在廣場之中找到了之前的一些熟悉的小夥伴,開始對於之前那些冒充他的言論,以及相關的人員進行批判起來。
天命玄鳥,乃有德而生之!生德之道,非言萬千,乃行於一也!盧毓感慨萬千,痛斥那些只是在嘴皮之上口稱道德,但是實際上不做善德之事的人,商行善德,四方降焉,商為惡舉,八荒叛也!所善,乃民之所善,所惡,乃民之所惡!豈有言善則善,論惡則惡之理?!
盧毓說著,便是想起了他父親當年也是素有大志,想要改變大漢的一些陋習,做出一番的大事來,從而振興大漢,復大漢之榮光,但可惜是大漢的權貴根本就沒有將心思放在大漢王朝之中,他們想著自家的宗族,撈取著自己的利益,還有的為了私慾相互爭鬥,藉著各種名頭打壓政敵,根本就沒有幾個人會站在民眾的角度,站在大漢的未來去考慮!
即便是到了大漢紛爭不斷,各地諸侯群起,盧毓在冀州豫州一帶也沒有看見多少士族子弟在發愁大漢的將來!
在這大爭之世,若不相忍為國,只是盯著自家,又和不可語冰的夏蟲有何分別?
盧植當年無法改變董卓進京之後的事情,因為當時山東士族企圖借董卓之刀,搞死反對者,然後再用董卓跋扈之名,再來治董卓的罪,所以當時山東士族極度的縱容董卓,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管大漢王朝的顏面和基本的秩序。
盧植原本想要和袁氏協商,在秩序崩壞之前處理掉董卓,可是袁氏本身就不是什麼好鳥,根本不是表面上的謙謙君子,談不到一起去。袁氏表面上的允諾,只不過想要拖著盧植,然後當董卓鬧騰得天怒人怨的時候,才會讓盧植,或是皇甫嵩等人出手,然後袁氏又可以高高在上的充當裁判,一點都不沾染血腥。
盧植看不下去,但是他無能為力,他只能逃離,原想著當袁氏失去了盧植自己這一枚棋子的時候會不會驚醒,亦或是改變一些什麼,但是他沒想到局勢會惡化得超出他的想象
盧植的憤怒和無奈,留給了盧毓。
因此盧毓來長安的時候,多少心中是有一些對於西涼的怨恨。
畢竟當年作亂雒陽的,就是關中三輔隴右隴西的人。
董卓當年的大本營,也是在長安。
可是到了長安三輔,尤其是他走到了鄉野之中之後,盧毓漸漸的發現其實他所怨恨的並不能算在這些長安三輔隴右隴西的普通百姓的頭上
因為這些百姓,其實也是受害者。
山東和山西的矛盾,很多也是百餘年之間積累下來的,這些百姓,他們也同樣沒做什麼錯事,只不過因為董卓,所以就要被山東計程車族指責和辱罵,承擔所有的怨恨?
盧毓想要過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他和王昶辯論的時候提出來的那些理論。
他在辯論之後,很快發現他的理論確實有問題。
谷踆
這種情況,其實很簡單。
就像是後世的人如果帶著耳機唱歌,多半是聽不清楚他自己唱的五音不全的。
盧毓原先的環境之中,就像是帶著一個耳機,周邊都是山東士族的言論,嘈嘈雜雜的影響,使得他又怎麼可能聽出真實的聲音?
事到如今,他才算是看明白了。
只有民眾活得好,才是最基礎,最真實的道理,才是最大的德行!
在長安三輔的百姓比在冀州豫州的百姓要過得好!
也比他原先設想的所謂平等大同的模式要更好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