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26章 最雜的人心,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秋風漸漸緊了,氣溫也一天天的變得寒冷起來。
斐潛也覺得內心當中似乎多了幾分的寒意。
雖然在封建王朝之中,很多時候一條人命,甚至是幾十百上千的人命都不算是什麼太大的事情,但是斐潛依舊會覺得不舒服。
因為斐潛在後世,曾經就是這些可以被忽略掉的數字的其中之一。
即便是如今斐潛坐上了這個位置,明白在某些事情上需要宏觀的去看,但是依舊忘不了當年他是拉後腿的,被平均的的,所以他比其他的大漢人,多了幾分來自於底層的經驗。
斐潛明白,華夏的百姓對於官吏的標準,或是說要求,是很低的,甚至普通百姓都不需要官吏能做什麼事情,搞多麼大的工程,只需要官吏在任不胡亂收費,不攤派勞役,不勞民傷財,就可以稱之為一聲好官了。
就像是孔融之輩,根本不懂如何處理民生政務,也不知道要如何安靖保民,只需要什麼都不做,只需要不擾民,便已經可以得到百姓的表揚了,想想看,這是多麼讓人無奈卻可笑的一件事情……
可偏偏就連這麼低的要求,官吏卻能一再的突破底線。
而且一年年的,將底線拉得越來越低。
對於西域的認知,斐潛和荀攸闞澤二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
西域在呂布的統領之下,確實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
甚至因為這些問題,已經是死了一些人,甚至還會因此死更多的人。
直尹監王參事……斐潛在腦海當中搜尋著這個被記載下來的直尹監參事的印象,但是很遺憾,他並沒能想起來什麼。
先安排人員,按照一般人員殉職,給與此人家中撫卹……斐潛對著荀攸說道,具體功過,待西域事後,再行增補……
荀攸拱手說道:回稟主公,此人乃山東人士,家道中落,輾轉至河東就讀,後至長安參考……其在三輔河東並無家卷,若是……也只有派人前往山東尋找……
荀攸是大管家,他對於這些人的熟悉程度比斐潛要好一些,而且就算是荀攸想不起來,他也可以查閱在尚書檯留存的檔桉。
斐潛微微嘆了口氣,那也要派人去。
荀攸應下。
在面對時代的風浪的時候,每個人就像是大海當中的一小朵浪花,翻滾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消失了。或許這個王參事也曾經憧憬著要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建立一個家庭,幸福的生活下去,然後就這麼和他的希望和夢想,悄然消散在了西域的風沙之中。
說說看,你們應當如何?不用急,想到什麼便說什麼就是。斐潛看荀攸和闞澤都思索了一會兒之後,問道。
斐潛當然不是要荀攸或是闞澤帶著兵卒前往討伐呂布。
武將有武將的戰場,文官當然也有文官的戰場。
不是有句老話麼,武將不怕死,文官不貪腐,朝堂自然就是很好了。
將死亡和腐敗相提並論,也可以從側面證明,吏治其實是一個關於生死的重大問題。
斐潛當下所提出的如何處理吏治的問題,在歷朝歷代之中,也並非完全沒有人去研究和探討。華夏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是領跑,而且領跑了上千年,然後在某個階段才落後了……
在漢初,華夏就已經對於官吏的考核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甚至漢宣帝就表示他實際上是在和二千石的良臣在共同治天下,並且制定出了上計和監察等制度。
當時,中央設定計相掌郡國上計,郡國設定上計吏、上計掾等掌地方上計。據《漢書》記載,漢宣帝劉詢曾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長吏守丞以政令得失。漢武帝劉徹於元封五年將全國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一刺史以六條問事,負責監察郡國守令,漢朝正式建立國家監察制度。
隨後的封建王朝,也對於吏治考核有更為詳細的規則……
所以,是不是皇帝完全不清楚手下的官吏都在幹一些什麼?
其實並不是,否則歷朝歷代也不必一再的加強對於吏治的要求,對於官吏的考核制度的完善了。大多數的時候,只要皇帝多少還明理,還懂得一些事情,那麼對於手下官吏的陽奉陰違,基本上來說都是非常痛恨的。
其實吏治的根本問題,是在階級利益,是封建王朝的劣根性。
皇帝的基本利益是天下,是所有百姓的民心,而對於輔左皇帝的官僚集團來說,他們管天下怎樣,天下又不是他們家……
所以應該怎麼辦呢?
斐潛自己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