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07章 君子小人,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以臣之陋見,不若查其因,而杜亡羊也。
當今之人,多有以假名而賈於世者。口雖通孔老之言,心未履夷齊之行,糾集好名之輩,匯於一處,言必不得志,論必不得用,私結朋黨,以為顏孟。然欲行之事,或言太過,或言太重,或言當他人之責,指使旁人口涎橫飛,親力為之哀哀而鳴。
故有蓋世之名,亦不可知其德。為官吏者,德能並重,有能無德者,雖一時之用,必患於天下也,有德無能者,猶舉而用之,無濟於事也。今以試取之能,然何以取之德?孝悌親別離,茂才不知書,便為今之礙也。
裴氏子垣之事,當藉此事,核查德能二者而問也。事是否完其職,德是否盡君恩,若皆無礙,當自去之,若有其缺,當直言之,勿使餘者引為例也!
司馬懿的言論麼,聽起來似乎就比韋端的要好一些。
或者說比韋端的說辭要更進一步。
大概是因為司馬懿並非是裴垣的直屬上司的原因,所以談起這樣的事情來,也不會有什麼畏縮和避諱。
那麼司馬懿所言,是否就是完全站在斐潛的立場上的呢?
很顯然,並不是。
畢竟司馬懿的屁股下面的位置和斐潛不一樣,因此拋開了司馬懿表面上的那些東西之後,所暴露出來的東西,也是可圈可點。
韋端是長安坐地戶,年紀又長,當上了參律院院正之職位,旁人都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但是司馬懿和韋端不一樣。司馬懿年輕,至少比很多自詡為飽學之士的人都要年輕,而在很多時候,年輕就是罪過。
斐潛讓司馬懿出任大理寺卿,雖然說在斐潛之下,並沒有所謂的三公九卿之說,也不會有這樣的等級,但是這個位置若是按照大漢之前的慣例認知,也幾乎等同於九卿,並且司馬氏也不是關中姓氏,在大漢當下也並不是什麼顯著世家。
溫縣司馬真要出名是等到歷史上司馬懿一家子都當官了之後。
當下一個司馬徽,一個水鏡先生的名頭,並不足以支撐其職位,司馬懿目前所承受的非議自然不小,面前笑呵呵,背後戳背影的事情肯定遇到了不少。
所以司馬懿的建議,簡單就是,查!
不僅是要查裴垣的,還要查其他官吏的!
而且斐潛覺得,司馬懿這樣的一個建議,甚至還有更為深層的意思,只不過斐潛當下還沒有能夠完全想得出來。
相比較之下,這韋端比起司馬懿來說,年歲雖長,但是這多吃的那些鹽不怎麼頂事啊!
呵呵……
斐潛微微而笑。
所以說啊,官吏靠所謂的什麼品德來規範其行為,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斐潛之前所說的那些禮,不落到實處,便都是虛的。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表示這五項是所有儒家學子,學習經文計程車族弟子的最基礎的日常行為標準,表示無常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但是很可惜,這個所謂的最基礎,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啊……
儒家子弟,學習經文的這些人,口口聲聲將五常封為座右銘,作為人生格言的學子成為了官吏之後,往往跟隨著不是腦袋走,而是跟著屁股動。
這種問題若是成為了常態,甚至是連統治階級都認可的常態,那就有意思了。
誰都知道,人的腦袋不能長在屁股上,可是當這些由屁股決定腦袋的,這些把持著朝堂喉舌的,平日裡面道貌岸然的,實際上跟著屁股跑的官吏,其所做所為,常常會令人扼腕而嘆……
斐潛覺得,如果說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在沒有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訴諸利益是勝過訴諸道德的。
但是有時候,講利益也不一定有好效果。
宋朝是最為典型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就連皇帝都親口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皇族是真的分享利益給官員士大夫階層,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宋代計程車大夫階層維護宋朝統治,其實就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姑且暫時不論這樣的宋代政治制度究竟好不好,但是當宋代滅亡的時候,並非所有人都對於這種共同利益表示認可,在對於對宋理宗、宋度宗兩朝的328名進士在入元后的去向做了統計,自宋蒙戰爭爆發以後殉節者有71人,佔21.65%;入元隱遁不仕者174人,佔53.05%;歸降和出仕元朝者83人,佔25.3%。
說明即便是整天宣講,也確實做到了利益共同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