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5章 大漢風,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興六年已經即將走到了末尾。
雖然說斐潛和曹操依舊在對峙,但是兩個人不約而同的其實都將目標轉向了舊有的那些勢力。
或許是一種巧合,或許也是一種必然。
有時候斐潛會在想,為什麼三國在後世會是一個持久吸引了許多人的時間段,或許是因為這個時間段裡面的人物,或許是因為在其中發生的故事, 但是更多的,依舊是在這一段混亂之中碰撞出來的那些人性的光華。
不僅僅是有光明的,也有黑暗的。
有卑劣的出賣,也有璀璨的忠義。
每個人,從皇帝到士族,然後再到普通的百姓,都在這樣的混亂碰撞之中, 迷茫,尋找,掙扎。皇帝不知道大漢怎麼了,士族知道怎麼但是不知道要怎麼去做,百姓最能體會到了其中的慘痛和苦楚,但是說不出來。
亂世的掙扎,才是三國。
將一個碩大的大漢王朝摔碎了給人看
零散,破碎,不成型。
每一片都是大漢,每一片也都不是大漢。
有人想要重新建一個,有人想要將其補完整。
而現在,曹操朝著荊棘邁開了腿,舉起了刀。
但是有人認為曹操這樣做沒意思
或許是因為這些人覺得社會的變革, 時代的變遷, 跟他們沒有什麼關係。一個新的時代和舊的時代的碰撞, 文化的演變, 能讓他們多吃一碗粉麼?就像是潁川傳來了變化和訊息的時候,還有一些人根本不在意, 只是在研究著自己究竟能不能在青龍寺裡面佔據一席之地,亦或是新來的女官甄宓那套裙裝真漂亮,身材真窈窕,若是能那啥,便是那啥啥
大漢之風,又是有些變得輕些了
堂內,坐著的都是大儒。
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被認可的學者。
除了龐統荀攸等大員之外,還有鄭玄,司馬徽,黃承彥,龐山民,令狐邵,崔林,譙並,董永,張裔,王衝等等
這些人當中, 有一部分的人比較有名, 但是有一部分的人只是在部分割槽域內有些名頭, 但是不管怎樣,今日坐在堂內,都代表了一個相同的身份,就是三色旗幟之下的帶鹽人。
大漢需要帶鹽人。
若是大學者不做聲,難不成天天去聽小學徒咋呼麼?更何況小學徒也未必能發聲。
這就是斐潛應對之法。
嗯,其中的一環。
在青龍寺當下,有了越來越多的話題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斐潛覺得,有必要將這些學者都召集起來,相互通個氣,以免在某些環節的時候出現誤傷,亦或是不小心導致了整體思想上的偏差,至少不能被潁川的風給吹歪了。
這個氣,就是風氣。
大漢風氣。
有時候這個話題會顯得比較空泛。
可對於當下的這些人來說,這個話題剛好。
因為斐潛就是要讓這些人在青龍寺裡面去帶領,去轉變。或許就像是曹操一樣,去面對荊棘,去舉刀砍伐。又比如管寧的薄葬理論。這個切入點其實很好,但是當下撬動的也僅僅是其中一點,而斐潛需要帶動整個的面。
當斐潛說大漢風氣的時候,眾人就相互看了看,或是沉思,或是振奮。
因為,文人其實比較喜歡風氣這個詞的,有時候動不動感慨,亦或是指點江山的時候,就喜歡用上這個詞語。
斐潛所言,自然也不是隨口亂說。在整個大漢,從西漢到東漢期間,風氣確實略有變化。有時候說風氣此詞太空,但是又是大漢上上下下在社會生活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或者說是一種社會群體心理和群體意志的外在表現,也是大漢文化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現之一。
漢初,偏急,偏輕,銳氣有餘,而沉穩不足。斐潛緩緩的說道,時有楊子云有曰,當取重去輕,取四重,去四輕,以重言、重行、重貌、重好為佳。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故以輕求重,乃漢初之風,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子亦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也,其意乃相合也。
斐潛說到了楊子云,川蜀幾名學子的腰桿明顯挺直了一些,神采也略有飛揚狀。畢竟這個曾經的川中翹楚,也算是給川蜀好好的漲了一波臉。
在兩漢的時代風雲變化之中,從漢初最開始的輕狂到了後期求其穩重,這也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事情,幾乎在每一個朝代開始的時候,都會走這樣的一個過程,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