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猴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13章 另一處無形的戰爭,詭三國,馬月猴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斐潛仰著頭,看著從天上淅淅瀝瀝而下的雨水。
出了武關不久,便是遇到雨了。華夏地域磅礴,十里不同天是常有的事情,基本上不可能有什麼全國統一的天氣,總是各過各的,關中還算是高爽,然後進入南陽地區便是雨天,也是正常。
下雨,道路泥濘。
也使得斐潛原先的計劃全數泡湯……
這種天氣,即便是火藥能用,效果也不好。
無奈。
同時兵卒的行動速度,也不得不受到了交通道路的限制。
要知道,劉表在荊州的這些年,真沒有給南陽這一帶修建過什麼基礎設施,就連原本的水利裝置也都基本上處於半失修的狀態,一下雨低窪之處便是排洩不出去,形成積水,而積水蔓延又導致了更多的地方被蔓延,然後澆灌成為了泥塘。
孔明棄樊城之舉,善也……斐潛對著諸葛亮說道,人行於道,見道旁花美,便離道而採,納於衫頭,又見樹幹之處有菇,疾步而取,便聞林中有異聲,立尋而入……呵呵,卻忘本意,迷亡於林而不得出……孔明持本心而不忘,頗為難得……
諸葛亮點了點頭,拱手說了一聲驃騎過獎。
這種走著走著就忘了道的現象,在任何層面的人身上都會發生。
斐潛原本的戰略就是儘可能的吸引荊州的基層人民,而不是獲取荊州的土地,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這邊是這一次南下荊州的整體戰略基調,可惜有時候人就常常會走著走著就忘記了自己原本的目標,扯著些小花小蘑菇就迷失了方向。
留著樊城有什麼用,生一堆小樊城麼?
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勝在大局觀的將領,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隨便都能列舉一些人出來,但是像是諸葛亮當下的年齡,就能不被一時眼前的利益,不被貪慾所矇蔽,始終堅持本心的,卻是很難得。
尤其是諸葛亮第一次作為偏軍的主要策略謀劃者,便可以思維清晰立場堅定,不會因為一些繁瑣或是突發的事情改變了原本的戰略重心,這幾乎就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的雛形。當然,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或許也算是一種偏執症?普通的人太容易被身邊額外的事情困擾,然後就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忙乎半天結果將原本的想法都給丟了,只有那些不斷堅持,持續努力的人才最終走到了成功的巔峰。
斐潛荊州之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核心一個字,人!
勞動人民是及其偉大的,這種偉大就在於這些勞動者付出的,永遠都比自己得到的要更少,所以才能成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基礎,但是同樣的,也最經常被忽略,因為高高在上閃閃發光的,基本上不是這些普通的勞動人民。
斐潛現在很窮,雖然擁有三百里秦關,但是依舊很窮。
主要是關中的人口太少了,若是有更多的人口補充進來,紅利至少可以吃三代!
所以斐潛需要更多的人,至於是豫州的,冀州的,還是荊州的都可以,但是很顯然,冀州和豫州的人口,曹操也會死捏著不放,因此當下唯一能夠吸引大批的勞動人民的地點,便是當下戰亂的荊州。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荊州流民到斐潛麾下,肯定會比在其他的地方要好一些,別的不說,至少斐潛這裡還會盡心盡力的安置,而其他諸侯基本上都是任其自生自滅了,雖然斐潛這裡也不敢說完全沒有剝削,但是斐潛也在儘可能的照顧一些這些普通的大漢子民。
只能是在當前條件下的最大可能……
到了漢代當下,如果說斐潛的想法不能領先於這些大漢的土著,不能做出一些正面的改變,提升大漢整體良性發展的勞作環境,那真是愧對自己多進化了近兩千年……而那些要翻頭返回去鼓吹715復辟還要自願的,說實在的,真不把錘子鐮刀制定出來的法律看在眼裡?
若說起來,某亦有失……或許……諸葛亮微微皺眉,應或可多攜人至關中……
斐潛擺了擺手說道:孔明多慮了。千人便有千口千願,勢必難以調和,唯求得其眾便可,不可求其全。
諸葛亮嘆了口氣,低頭說道:謹受教。然後諸葛亮抬頭看了一眼斐潛,似乎想起了什麼事情來,卻不好說,顯得有些遲疑。
孔明可有他事,不妨直言。斐潛察覺出諸葛亮似乎有些其他的事情,便說道。
諸葛亮便將之前流民不肯走,好說歹說都是不成,然後曹軍來了,便是哭爹喊娘慌亂逃亡的事情說了一遍,微微嘆了口氣說道,何至於此也?對於諸葛亮這種長時間處於守序陣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